监察器

庆余年中的鉴查院,与古代传统监察机构

发布时间:2023/4/15 21:23:15   

毫无疑问,《庆余年》在最近可谓是火得一塌糊涂,甚至令的有关播放平台有了提前付费点播的底气,足以见得这部剧的精彩之处。当然,作为一部穿越剧,这部电视剧(小说)突破原来固有穿越模式,不再是往古代穿,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将时间轴往后推移,讲述了主人公范闲在未来所经历的一些故事,这脑洞倒是比较特别。不过,尽管是讲述未来的故事,但是具体的一些社会形态却仍然借鉴了我国古代封建时期的发展情况,若是不太了解这部剧的,可能还会认为依然是往古代穿越。

在《庆余年》中,的确能够看到许多我国封建时期所特有的影子,甚至还有一些是直接搬运而来,如皇帝、丞相、六部、鸿胪寺、锦衣卫等等,可以说,这部剧是以一种架空历史的形式而进行构建,其中再加入一些科幻的元素,也就有了一部新的穿越题材电视剧,确实也能够令人耳目一新。当然,在这部电视剧中,我们所能够看到贯穿剧情始终的,莫过于陈萍萍所领导的鉴查院,其权势之大,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庆国的国家机构之首。不过,我们也能够从“鉴查院”的名称而得知,这个机构其实就是庆国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百官,维持行政系统的正常运行,减少官场上的黑幕。

不过,尽管鉴查院在整部剧中存在感十足,俨然如同是庆国第一大机构,但是实际上,这却是在古代传统监察机构的基础上,增补了其它的责权。故此,我们来看一下《庆余年》中的鉴查院与我国古代传统的监察机构在监察职权上的对比。毕竟鉴查院作为一个电视剧里面虚构的国家机构,和历史真实中的监察机构还是有着极大的差别。当然,在正式对比之前,我们还是需要对鉴查院作出一个简单的介绍,以免部分未及了解此剧的人看得云里雾里。

简单来说,鉴查院最高领导是为院长,内部则分设了八大处,八大处各有专门的职能,而领导各处的主要负责人则被称作是主办。一般说来,鉴查院最为基本的架构,恰就是由这八大处而组成,分别涉及了监察、情报分析、药物研制、情报侦缉、安保、暗杀、牢狱审讯以及舆情出版等各方各面。可以说,这八大处单单拎出一个,便已然是一个庞然大物而令人生畏,更何况是集结成了一个机构由单人统领?也正是因为有着鉴查院的的存在,陈萍萍在整个庆国方才能够拥有仅次于庆帝的地位,可见这个组织的恐怖所在。

很显然,这部剧里面的鉴查院,实际上已经不单单只是专司监察的国家机关,而是多个涉及国家安全的实权机构结合体。故此,若是仅拿古代传统的监察机构来与其对比,那肯定是会完败的,所以在此篇文章中,我们则撇开其它有如武器研制、安保等相对比较独立的职权,专门依照鉴查院最表面的、也是相对更为贴合实际的职权来与我国古代传统的监察机构进行对比,具体看看其中有哪些贴合,又有哪些偏离。

体系结构的分类

在电视剧《庆余年》中,鉴查院中的监察权主要掌握在一处和四处,并且其中专门以京内京外作为分界,即一处专司对京内文武百官的监察,而四处则是对京外的各个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甚至还能够渗透到国外,采集各类的情报。所以,在这部剧中,一处和四处的联系相对比较密切,毕竟都是属于监察口的,难免需要通力合作。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组织建构,也令得两者更容易出现职权上的纠纷。比如在剧中,四处主办言若海便提醒一处主办朱格莫要越权主导京外之事,可见,两者在有时候也是容易产生矛盾的。

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古代的监察机构也是有着体系结构上的分类,主要是分为了中央监察、地方监察和言官规谏三个部分。当然,言官规谏的监察对象主要是针对于皇帝,并且所形成的约束力也是因时、因人而异,故此其不确定因素不可谓不大。所以,在古代监察机构中,比较具有影响力的,还应该是属于中央监察与地方监察,这就与鉴查院中的一处和四处比较相似。

不过,在电视剧中,一处与四处虽是以京内外分界,但是却并没有明确的品级,也可以认为两人同属一级,都归附于院长统领。而在古代的监察制度中则不然,中央监察相较于地方监察要优上许多,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国家的最高监察长官可以认为处于中央监察体系之内,而所谓的地方监察也可以被认为是中央监察的经常性派出机构,所以孰高孰低可见一斑。当然,在有时候,中央也会特派监察官员对地方事务进行监察,而这种情况的品级相对就更为重要,也容易令的地方监察体制之外的官员更为重视,便于监察工作的更好开展,于此可见,在古代监察制度中,虽有中央与地方之分,到实际上却以中央为主,毕竟长期以来的封建社会,都是以中央集权作为主导。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时期,特别在中央监察体系中分设“三院”,以更加专门化的对中央官员进行监督。如台院,主要是负责对中央文武百官进行纠察弹劾,并且捎带一些案件审理的职能,而殿院则主要负责一些官员礼仪上的规范,颇为重视形式,另外一个则是察院,则专司对地方官吏的监察,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与原本的地方监察有很大的重合度,于此也能够看出,在古代的监察体系中,中央层级的监察机构是处于统筹位置的。当然,在我国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地方监察权力的扩大甚至盖过中央,不过这类情况大多出现在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如东汉末年的刺史,它们大多是随着中央权力分散而变化的。

监察权力的独立性

不可否认,鉴查院在整个庆国的地位不可谓不重,甚至可以等同于是庆国的国家机器。当然,虽然鉴查院的设立很大程度上已经上升到了世界和谐的高度,但是实际上,鉴查院真正的权力,还是来源于庆帝,因为鉴查院的院长陈萍萍,一直被认为是得到了庆帝的信任。尽管陈萍萍有着更加深沉的心思,但是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若是没有庆帝的支持,恐怕鉴查院在朝夕之间便会为其他所代替。所以,恰是因为得到了庆帝的允许与认可,鉴查院方才能够在庆国内取得如此地位,为庆国百司所忌惮。而恰是在如此情况之下,鉴查院方才取得了相对独立于行政系统(六部)之外的特殊地位。

而在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大体上也是这般情况,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并且专门负责监察京城内外的各级官员,较少受到其它行政机关所牵制。可想而知,若是没有皇帝的特许,凭借监察体系内部的力量,是很难与行政系统相抗衡的,所以可以说,恰是因为皇帝的支持,使监察机构直接对皇帝进行负责,方才令得监察机构有底气独立,专门扮演好“人君耳目,风纪之司”的角色,尽可能的澄清吏治,巩固皇权。

可以说,在监察系统的独立性上,随着朝代的更迭,其所作出的努力更大,所总结的经验更多,所形成的效果也就更好,这便直接性地推动了监察系统的独立。从秦汉时期的尚有贴合,到魏晋时期的分开行事,再到唐宋时期的分工监察,自成系统,并且其监察官员的任命,也是由皇帝直接为之。而至元朝,则是更加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分离,恰如忽必烈所说的:“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左右手的”。可见,到了这个时期,监察机构已经直接划归为皇权之下,以作平衡。而后到了明清,则更为甚之。如在明代的《宪纲》中便明确规定:御史出巡回京,直接御前奏事,无须经由相关部门转呈,而清朝的密折制度则更是在此基础上而作出进一步地发展。

监察官员的品级

虽说在《庆余年》中,并没有对鉴查院内部官员与其它机构部门的官员进行品级上的对比,但是从整部剧看下来,便能够看出,陈萍萍甚至是整个鉴查院的人,在庆国内部都会有着一种优越感。当然,凭借此自然是不能够判定鉴查院官员的品级,但是,凭借着鉴查院在庆国的超然地位,再到身为丞相的林相也对陈萍萍极为忌惮,可知整个鉴查院的官员,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的权限,也相较于行政系统更大一些。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综合了整个鉴查院各部的职权而论,至于单就一处和四处的威慑,想必也会大打折扣吧。

再回到古代的监察制度,虽然在秦朝始设的三公九卿制中,将丞相与御史大夫相并列,可是实际上,一直以来所处于主导地位的,很大程度上都要论数丞相。而后,出于权力平衡的考虑,所任用的监察官员在品级上普遍要低,逐渐便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特点。所以,我们也能够看到,监察官员与被监察对象的品级在很多时候并非是匹配的,往往就容易出现千石之御史察万石之丞相的局面,而这其中所作出保障的,也就是皇权所赋予监察官员的独立性。故此,在这一方面,鉴查院倒是与古代传统的监察制度有着较大的贴合度。

结语:

综上看来,《庆余年》中的鉴查院,虽说集中了诸多原本应该独立的权责机构,但是就监察体系这一块而言,确实能够看到很多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子。从体系结构,到独立性,再到官员的品级,虽然偶有不合之处,但更多的却是对于传统监察制度史实的借鉴,因此也令得鉴查院能够超然于庆国各司,行纠察之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1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