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监察器 >> 监察器前景 >> 包拯的官有多大为什么他敢硬刚皇帝和权贵明
包拯刚正不阿的形象既是性格使然,也是他担任的官职决定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只要了解一下包拯担任过的官职就知道了。
包拯最初是由知县干起来的,干到知府以后,由于能力突出,政绩不错。
包拯就从地方上调进了朝廷,成为了一名京官。到了开封以后,包拯担任的是监察御史一职。
这个监察御史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今天的纪委,专门调查官员有没有违法乱纪的行为,此外还要纠正冤假错案。
因为容易得罪人,所以故意把这个监察御史的官阶调整的很低,在宋代只有从七品。
这么做是因为官阶低,所以不怕大臣报复。
反正就这么大一个官,升得快,也降得快,即便不做了,也没有什么损失。
不像那些一二品大员,官场搏斗沉浮十余年,可能才爬到那个位置。
后来包拯入职知谏院的时候,开始广泛弹劾朝中官员。
譬如贩卖私盐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让士兵给自己打工的汾州知州任弁、监守自盗的太监阎士良以及转运使王逵。
这个王逵当时和宰相陈执中走的很近,而且也得到宋仁宗的器重。
但是这个王逵在担任转运使的时候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害了很多人。这种人肯定容易被御史盯上。
刚开始王逵凭借着强大的关系网并没有被处理,包拯也很刚,就一直死盯着王逵弹劾他。
最后更是指责宋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意思就是说皇帝不听从良言,任用酷吏,这对王逵当然是好事,但对天下来说却是不幸。
最后宋仁宗被搞的没有办法,只好把王逵罢免了。
此外包拯还弹劾过皇亲国戚,如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
总之在包拯担任监察御史和知谏院这段时间里,他弹劾了很多朝中权贵,对改变仁宗一朝的政治风气做了很大的贡献,“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而包拯的运气似乎也很不错,最高的官职还做到了枢密副使,正二品大员。
这其中多少可能有些运气的成分在里面。
为什么说运气呢?
因为谏官这个职位太得罪人了,只要一开口基本上别指望他能够说点好听的,几乎都是这样问题那样问题。
正因为容易得罪人,所以谏官如果没有很出色的能力或者置生死于度外的觉悟。
这个职位还真不是谁都能做的,如果换一个人上去,基本上可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
迫不得已要开口的话就捡一些不轻不重的问题说一说。
所以在设置御史这个官职的时候,就考虑到容易得罪人,所以不把它的官职调整的很高。
这样一来谏官就不会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而有后顾之忧了。
因此谏官往往需要那些正义感爆棚的人去担任,既然这是一个相当得罪人的职位。
为什么就没有人提出来说把它给撤销了,皇帝也不傻,肯定也会平衡大臣们的势力。
所以虽然有时谏官说的话他不爱听,但是无疑是皇帝掌控群臣的一个有效手段。
当然了,有些时候皇帝也会引火烧身,要是谏官看皇帝不爽,也是可以批评皇帝的。
像那个著名的海瑞就当过御史。
另外做御史的话一般还要有“孤注身”的觉悟,因为容易得罪人,肯定就没有什么朋友。
聚会刷火锅,打麻将这种事肯定不要想了。
在其他官员眼中,御史就是一个瘟神般的存在,谁见着了都要躲着走。
所以说包拯能够这么刚,既是他的职位决定的,也是他的性格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