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监察器 >> 监察器前景 >> 御史台作为中央监察系统,在宋代可以独立行
前言
御史台作为中央监察系统,其监察权的独立程度是衡量御史台在制度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御史台充分履行其职责的一个基本前提。
这里要强调说明的一点是,宋代独立监察的权力是落实到台官个人身上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制度进步,这一制度意义在于御史们可以以一种较为独立的方式来行使监察权,同时御史台作为一个监察机关来说也更难以被外力所影响。
宋代御史台对于君权奉行监察独立原则
真宗时,曾经颁布诏书规定:御史受诏推劾不得求升殿取旨。这表明宋代御史台对于君权奉行监察独立原则。
虽然这种独立在专制主义的语境下相对有限,不能等同于民主政体下的职权独立,但是就当时来说确立如此的制度实在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
宋真宗宋朝时包括台官在内的士大夫们在御史台的使命上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御史不但不可以承宰相风旨,亦不可承人主风旨,倘若做不到这一点的话,那就是奉天子也,非谏天子也。
这样就算作是没有尽到臣道,辜负了天子,辜负了苍生,也辜负了圣贤。应该说这样的认识与该项制度的确立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而御史们也正是基于该制度的保障,方能屡屡忤逆龙鳞。
监察官宋代强调御史台的独立性
有鉴于唐代御史台行使职权颇受宰相左右的教训,宋代特别强调御史台相对于相权的独立性。台谏不可承宰相风旨乃是宋代台官公认的言事准则。而为人君者亦基于平衡相权,消除其对君权威胁的考虑,不惜余力的强调该原则。
虽然该原则的确立,不乏有为人君者的私心,但是从客观上讲,其对御史台有效地行使职权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无法想象,作为一个将行政官僚视为主要监察对象的机构在缺失该制度时将如何运作。
唐代御史台组织唐朝前期御史台一度实行过论事不告台中长官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于台官之间互相独立,考虑前面所列举的情况,自然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史料中记载宋代台官之间奉守自来言事官有所闻见,各得论列的原则。
御史台内的这些独立原则,从实效上看,有效的防范了御史台官长依势弄权,促进了台官之间相互制约,自我监控,从而对防止御史台成为一个有着自我利益的封闭官僚机构大有好处。
御史官晋朝授予御史台风闻言事的特权
在古代,情报和讯息的获取远较当下困难,再加上实证的记录手段和工具的缺乏,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倘若要求御史们行使职权时,都必须有确凿的凭据,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这种做法只会束缚住台官的手脚,使其不能充分地履行职责。因此,从晋朝始,朝廷便授予御史台风闻言事的特权。
宋代继承该项制度,并对其加以完善。元丰六察法推行之初,虽曾一度规定台官中的六察官不能风闻言事,但是在乾道年间,又赋予六察御史风闻言事之权。风闻言事制度赋予台官无需提供完备证据和拒绝他人诘问其风闻出处的权力,这点即使是对君主亦不例外
宋神宗赵顼同时,倘若台官风闻有失实之处,亦不得对该台官追究治罪。王安石执政之时就再三的申明:谏官御史虽失实亦不加罪,此是许风闻言事。
施行风闻言事制度的原意在于广言路,同时亦能够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不过也提高了御史台沦为党争工具的危险性,从宋朝历史看,这种情况亦非罕见,不过两害相权取其轻,考虑到风闻言事制度所带来的诸多益处,因此其之缺点还是可以被接受的。
王安石宋朝制定了御史章疏和庭奏制度
为了能够让御史们的监察意见得以及时上达,使君主能够全面地了解官员的真实情况,宋朝制定了御史章疏和庭奏制度。所谓章疏即是指台官将章奏上疏呈君主审阅。
宋初时,台官上疏颇受宰执控制,必须通过中书,再诣閣门书状。这样一来御史台对行政权的监察职能受到了严重的羁绊。这一陋规直到天禧元年,真宗整顿台谏制度时方才革去,此后台官的章奏改由银台司直呈君主。
宋真宗台官的奏章进呈君主审阅后,君主会区别情况,作出留中不出或付外施行的不同处理。一旦留中不出,即意味君主对于弹奏持保留意见,但是也存在这种情况,即对于论劾大臣的奏疏,如君主也倾向该大臣应该去位,但是又希望保持其声名,那么就会采取一种非常富有人情味的方法,即通过内批或面告的方式通知本人,再由其自请罢政,体面离职。
这是留中不出的一种特殊处理方法。至于付外施行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君主批示处理意见,然后交由宰执执行;另一种则是君主本身并不直接表明自己的倾向,而是将御史的奏章转发给宰执,由他们提出处理意见,再进呈取旨,付外执行。
宋真宗此外为了防止人君者袒护近臣、宠臣,御史官员还可以直接将封有御史台印的弹章副本录送被劾者本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统治庞大的帝国,专靠严刑峻法是不可能的,一个重要的秘诀就在于强调运用伦理道德的力量。
总结
对于身为百姓表率的官员来说,至少在姿态上,对伦理道德是尤为重视的。因此倘若一个官员知道其自身在道德上为他人所诟病,而无动于衷地继续留任原职是不可能的,按照惯例他会停止一切公私往来,同时向皇帝提出辞呈。
宋真宗这样即使君主将弹章留中不出,意图庇护被弹劾的大臣,但是御史仍然可以通过道德舆论的压力迫使其去职。
御史这种直发副本的权力具有非常深刻的意味,它充分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制度设计者们是多么通达人情和富有政治智慧。
参考内容来源:《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