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衣尚之简史近现代

发布时间:2023/6/4 16:54:55   
青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662464.html
孙中山先生着装图蒋介石先生着装图毛泽东主席着装图清末民初女子像20年代女子服饰图20年代女子服饰图30年代女子旗袍40年代女子旗袍,出现收腰省结构

中国近代史经历了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步入现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历史上将年-年,称为民国,全称“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政权,不同于此前的中国君主制王朝。

孙中山先生明确表示:“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表明中华民国政府的设立,是为了全体各族人民管理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民国坚持共和政体,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的本质与“共和国”一致,突出民权,因此孙中山先生被人们尊称为国父。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终结的历史阶段。曾经作为现代多民族国家,外交呈现国际化,遵循国际规则与维护国家利益,实行法理上的独立与事实上的自主等。

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区别在于,民国的根源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只要资本主义存在,后期很难避免政权腐败。毛泽东主席领导的新中国政权,伟大之处是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和官僚主义,实现了民族自由解放。

清朝晚期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阶段。清朝末期,政府腐败不堪,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受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影响,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开始发展壮大。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一批杰出仁人志士,选择革命救国的道路。“百日维新”失败和随之发生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人们意识到,要救中国必须推翻清朝政府。

孙中山倡导的反清朝革命迅速的发展成为广泛社会运动。在全国各地出现的各种反清革命小团体失败以后,领导成员流亡日本,孙中山与黄兴联合倡导,参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建立同盟会。由最初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转化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宗旨的三民主义,明确了国民参政选举和被选举权以及消除封建君主帝制的宗旨。与此同时,同盟会在南方不断组织会党和新军起义,前赴后继,共发动武装起义十余次,使清朝政府受到严重打击。

清朝政府组建的“皇族内阁”导致立宪派绅士官吏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新军将领矛盾日益加深。清政府下令实行铁路国有,这一掠夺措施激起普遍民愤,在与铁路权益有密切关系的立宪派和革命党人的鼓动下,很快形成保路运动。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于年10月,一举攻占总督衙门并迅速光复汉口和汉阳,军政府宣布中国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成功之后,各省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新军,会党以及商会起义,本来反对革命的各地立宪派绅商也顺势转向共和党,把他们控制的咨议局变为鼓动独立的机关,清王朝统治逐渐瓦解。革命军攻占南京之后,在南京设立临时政府,孙中山被革命党领导人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的意义。

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成功之后,在随后的一个多月带动中国各地的革命响应,清朝原有22个行政省己有17个独立,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隆裕太后代宣统皇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转为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正式取代与继承大清帝国。

中华民国在中国政区实行多次划分与改革,其中包括两大类游离于中央政权之外的特殊行政区域。分别是:共产党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和日本扶植下的伪满洲国与汪精卫伪国民政府政权。

北洋军阀时期。年4月,孙中山辞职,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迁都北京,此后至年间称为北洋时期,中华民国政府也称“北洋政府”。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袁世凯对内镇压国民党,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开始复辟帝制,孙中山再次组织武力讨袁,“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去世。中国历史出现军阀割据局面。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李大钊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新的发展方向。

国民政府时期,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实现国共两党合作并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为国民党广东黄埔军校,陆军军官学校奠定了建立国民革命军基础,全国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一年后,孙中山先生病逝,年蒋介石继任,成为国民党新的领秀,开始北伐。年北伐成功,结束军伐割据局面,实现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国民党由军政期进入“训政期”。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从东北地区开始逐步占据中国大量领土。国民政府被迫迁往重庆,开启11年后的八年全面抗战,伤亡人数高达数百余万人,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中国战区跟着正式成为二战盟军反法西斯战争战场,盟军委托蒋介石任中国战区统帅,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与长崎先后投下核武器,日本天皇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归还占领的外国领土,伪“满洲国”瓦解,汪精卫政府覆灭。

解放战争。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受到全国人民支持。国民党虽然批准政协决议,主张一党专政导致两党出现分岐,年5月,内战开始。年4月21日,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为首的解放军队伍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大军渡长江,摧毁国民党防线,于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蒋介石带领余部逃往台湾,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台湾地区政府政权称为“台湾当局”等,不使用“中华民国”纪年。

从清末至民国时期,再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西方文化思想极大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服装服饰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人们在接受与适应外来文化的同时,依然不忘中国文化根源,通过服饰牢牢抓住民族那根线。

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开始入侵中国,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西方的服饰文化也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年的辛亥革命和年的“五四”运动以后,服装变革更加迅速而明显。

孙中山率先引进高领军装和西式裤子,临时政府的“剪辫通令”割去了男人们的发辫,王朝的官服遭到遗弃,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冠冕服饰连同它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等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官员,都穿同样的制服,既由学生装加以改进的国产服式。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着而命名为中山装。其原式样为九粒纽扣、胖裥袋,后改为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衣前襟为五粒纽扣,表示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袖口三粒钮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学生通常头戴鸭舌帽或白色帆布阔边帽,衣着直领式制服,左胸有一暗袋,西长裤。青年便装有西装,式样为西装领、二粒扣,左胸有一暗袋,下有两个翻袋盖口袋。亦系领带,着皮鞋,戴宽檐礼帽。另有中西结合的装束,穿长袍,着西长裤,礼帽,皮鞋围巾等。

中老年通常着长袍、马褂。马褂多以黑色或深色为主,对襟窄袖,长至腹,五粒纽扣。作为礼服的长衫多为蓝色,大襟右衽,长至脚踝,袖长与马褂袖长并齐。下摆左右两侧开有一尺左右小衩,长衫若作便服,颜色则随意。百姓多穿中式立领短衫,衣长及臀,外罩马甲,着长裤,小腿用绑腿包裹或将裤管系扎。

五四运动后,妇女在新的思想观念影响下,着装上也有了很大改变。缠足陋习彻底根除,抛弃了裹得严实的装束,渐渐开始接受西方的服饰美学观念,并尝试应用服装来展示人体美。城市女装有高领,窄袖衣,下着两侧打褶裥、长至脚踝的长裙。女学生穿喇叭中长袖、圆摆服,下着长裙。亦有大袖右衽,衣长至膝的款式,衣襟与袖口、下摆均有较宽的缘饰,下着长裤,裤管边同样有边饰。上海、北京率先出现了旗袍,最初被认为是奇装异服,尚未流行。

年-年,男子服式变化不多,仍以西装革履,长袍马褂为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军服为:八角军帽上缀一红五星,军装衣领两端各缀一长方形红布,表示革命红旗,胸前左右各一翻盖贴袋,下摆左右亦各有翻盖贴袋。服色以灰色为主。国民党军政制服及帽式依军政行政岗位等级不同而异,其基本式样是以中山装为基础,肩章、领章有明显的等级标志。衣色以黄褐色为主。

女子旗袍开始流行,受欧美服饰影响,旗袍长度缩短,紧身收腰,下摆两侧开衩。面料多用绸缎,喜刺绣,有龙凤花卉等传统纹样。期间,旗袍领有高变低,直至无领,随即领身高可掩双腮;袖也从长至手腕变短至肘,又及半臂,直至无袖;下摆两侧开衩变为前下摆正中开衩。有时在领及膝盖处用荷叶边装饰,有荷叶袖、开叉袖,或下摆呈曲线形。

年-年:旗袍长度加长几乎及地,尔后再次短至膝,旗袍外加罩对襟圆领毛衣或西式大衣成为一种时髦。亦有上穿中式大襟短袄,下着裙。西装大翻领,双排扣的列宁装成为新的职业女装,背带工装裤也成为女工工作服。

男子服饰以毛式服式(即毛泽东主席穿的制服,以浅灰色为主,立翻领,有滴水状袋盖的贴袋上下左右各一)为主,还有茄克和中式袄衫,中山装等。

年-年:男女均以军便装为主,色彩以军绿、蓝、灰黑等为主,面料朴实耐用,原料有棉、涤棉、化纤等。冬天以中式棉袄罩衫为主。典型的红卫兵装束是,军帽(无帽徽),洗的发白的绿军装,外扎宽皮腰带,戴红袖章,穿军跑鞋。男子仍以中山装,毛式服、茄克为主。西装不再流行。女子大多短发齐耳或齐肩短辫,小方领衬衫,外着方领,下有两个方方正正的大贴袋的春秋两用衫、平底塑料底布鞋。冬天,中式棉袄加中式罩衫、长裤。除儿童服装略带一点花纹色彩外,成人服装以蓝、黑、灰色调为主。

年-年:70年代末,男子服饰渐渐开始流行西装、不同样式的夹克、皮猎装以及牛仔裤。女子服装最先出现的变化是领形,由原来的小方领变为小圆领,接着在圆领上饰以布制或针织花边,又出现了铜盆领、青果领、披肩领等。夏天妇女大多喜穿裙子,初时连衣裙式样很简洁,为圆领或方领,短袖,腰两侧有裙带的花布连衣裙。冬天棉袄式样为中西式,罩衫亦为中西式,衣色与花纹也渐丰富多彩。

80年代以来,人们的着装观念大大改变,服饰日趋多样,变化多端,男子服装式样有双排扣、单排扣的西装、还有大西装翻领、小翻领、戗驳领、皮茄克,长至膝下的风衣,牛仔衣裤,各式领型的衬衫。色彩丰富。

女子服装流行周期缩短,款式多样,有大裤脚管、超短裙、灯笼裙、马面裙、百裥裙、直筒裙、踏脚裤、紧身裤、短裤、马甲、背心、裙裤,背带裙、露肩装、露背装、露腹装、领形有男士衬衫领、高领、复领、花边领等,衣下时而为平,时而为圆,还有将延长成三角状的下随意打结,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袖有灯笼袖、泡袖、蝙蝠袖等等,各种风格的时装也不断出现,有淑女装、少女装、休闲装、晚礼服牛仔系列、T恤系列、运动装等。还有上长下短、上短下长、内紧外松、内松外紧,以及古典风格、浪漫风格、小男孩风格等等,举不胜举。面料、色彩、纹样也层出不穷,千变万化。中国的时装从此发展起来并与世界接轨。

中国服装发展到现代,人们着装的自由和多样化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其中的文化内涵还需要人们在探索中去粗求精,从而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清末民初马甲平面图20年代旗袍平面图40年代旗袍平面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8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