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最后的重症救治难在哪如何攻坚怎么监测

发布时间:2023/6/26 19:30:14   

武汉战“疫”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截至4月2日,湖北省尚有例重症、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在院治疗。“战场”已大大收缩,但攻坚难度丝毫未减。

资料图为:医护人医院东院ICU病房中工作。中新社记者张畅摄

这些患者普遍年龄大、基础疾病多同时有多器官受损,医疗救治难度极大。如何攻下最后的“堡垒”?中新社记者就此专访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以及重症救治专家。

与病毒“交手”数月未知待解

自疫情暴发至今,人类与新冠病毒“交手”不过数月,诸多未知待解。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谈到该病毒的迷惑性。“我们对这个病的认识还不够。”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部五部主任、该院援鄂国家医疗队医疗组副组长詹庆元提到,患者一旦成为危重型,各脏器都会受到攻击,包括肺部、免疫、血液、心脏系统等。“病人死亡,可能是病毒对全身打击综合的结果,不过在肺部的表现更突出。”

医护竭尽全力救治患者,但经验需从头累积。詹庆元举例,早期危重症患者很多都被诊断成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但现在看,新冠肺炎导致的ARDS与典型的ARDS有很大差别,治疗手段因而差别较大。即便同一患者其治疗也存在矛盾,焦雅辉指,抗凝和止血冲突同时出现,这是危重症救治中常遇到的情况。

如何在治疗上找到最佳平衡点,医院实力。

资料图:核酸检测。殷立勤摄

捋顺管理流程各方高手协同作战

疫情发生后,先后有4万多医护驰援湖北,其中1.9万负责重症救治。规范管理流程、让各支医疗队协同作战是救治病人的第一步。

焦雅辉介绍,国家卫健委2月初制定了针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管理制度,要求成立联合医务部、护理部、院感办及专家组,明确统一指挥和管理。医院院长胡豫说,这次疫情反映出武汉市重症学科床位不够、防护物资及设备不足,尤其在面对重大突发性卫生事件时能力建设不足。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团队整建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詹庆元回忆,紧急组建团队和ICU病房是很大的挑战。

当时,团队从北京抽调精锐医护团队赴汉,一并带来了多万元人民币的救治设备。“但要这些人员、设备组合起来,形成统一整体还有很多流程。最初较忙乱,经过一周左右时间整个就捋顺了。”

焦雅辉还介绍,平日里建立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如疑难病例会诊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整体护理制度等也在“战时”得到强化。此外还专门建立了24小时报病危制度,对所有危重症病例进行清单式管理。

资料图:医院医护人员为出院患者消毒。中新社记者张畅摄

关口前移不错过最佳窗口期

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从第一版修订到第七版,背后是对疾病逐渐认识、诊疗经验逐步累积的过程。这期间,关口前移是至为重要的判断。

“我们强调,一定要更积极地采取有效手段,不错过治疗最佳窗口期。”焦雅辉说,诊疗方案里提出了各项预警指标,如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出现相应指标可能变重症,临床医生发现后便会提高警惕尽早干预。

尽早为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是经临床验证后达成的共识。“如果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2小时后氧饱指标仍未改善,那就要尽早实施气管插管。”她回忆,2月初中央医院示范,消除大家的顾虑。事实证明,尽早应用,病人转归和预后效果都较显著。

在詹庆元团队负责的病区,迄今共接收了82位病人,绝大部分已出院、4人死亡。“其中3位属于刚来的时候没有插管的条件,没能及时气管插管治疗。”

救治离不开多学科团队通力合作。“救重症不光是呼吸科感染科,整个重症医学团队都要在,肾内科、血液科、免疫科等各领域专家要共同治疗。”焦雅辉说。

资料图浙大一院供图

出院患者健康监测是后期重要工作

患者陆续出院,后续的健康监测如何进行?重症患者康复后是否会出现后遗症?

詹庆元认为,对重症出院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干预将是后期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1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