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有人说他是南方的王世襄,有人说他是文史

发布时间:2022/12/9 20:43:54   

很多人都觉得,王贵忱是一位当代的奇人,一个“魁奇之士”。

他仿佛不是生活在当代,而是生活在“旧学”时代中。那个时代里都是周作人、周叔弢、容庚、商承祚、于省吾、潘景郑这些名士鸿儒,只有他晚了几辈,出身草根,小学没毕业就随四野南下广东,就地脱下军装,在岭南这个自成一脉之地一头扎进“旧学”世界中,自学成才,与这些前辈硕儒交游往来,成了忘年之交。

他曾自嘲“官运不好,书运好”,做过最大的“官儿”是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和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收藏界流传着“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的说法,郑伟章年所著《文献家通考》收入的在世文献家只有潘景郑和王贵忱两人。有人说王贵忱是“文化界的陈景润”,他自己则说,他是“文化遗民”,这辈子就是会读书会“玩”。

文史学者胡文辉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干部中的知识分子以及少数学院知识分子因缘际会,逐渐取代了旧时的收藏家群体。他们的政治身份是新的,但在客观上延续了旧时代的收藏风气,延续了旧文化传承,甚至也延续了士大夫传统。作为“干部收藏家群体”的一员,王贵忱走得更远,以收藏为始,以学问为归。

师友们相继离世后,他逐渐由别人口中的“贵忱兄”变成了“贵老”。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收藏型学问家,他几乎是硕果仅存。

年10月26日,95岁的王贵忱也去世了。

王贵忱(左)与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图/受访者提供

“奇货可居”

初涉收藏时,王贵忱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仗打完了,转业方向尚不明朗,他常在琢磨,自己搞点什么好?就在这时,他偶然在广州文德路一家古籍书店读到了屈大均的《广东新语》。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又有“广东徐霞客”之称,其所著《广东新语》是一本关于广东的百科全书,无所不包,让王贵忱几乎看痴了。

王贵忱说,自己真正开始读书始自广东。从此,他常一身军裤和白衬衫,一有空就直奔文德路上那一排古籍书店,成了那里最年轻的主顾。

不久,他在古籍书店里遇到了另一个引路人。

年他回东北探亲途中,在天津劝业场一家读者稀少的古籍书店里捧读一套鲜为人知的正德刻本《东莱博议》,引起了一位花甲老者的注意,他就是天津的大实业家、文物鉴藏家周叔弢。周叔弢当时是天津市副市长,80年代后还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毕生收藏了4万余册古籍,年开始分批捐给国家。

周叔弢问了王贵忱几个问题,发现他古文底子比较扎实,又虚心好学,当即邀请他去家里做客。不久,王贵忱正式磕头,拜周叔弢为师。

周叔弢指点他,收藏古籍不要搞宋元版,那花费太高,而要立足本地,以收藏明清版本为主攻方向,特别是清代的,可以多留意嘉庆道光年间的文人别集,如龚自珍、钱大昕等。

这番话,王贵忱牢记于心。他就此将收藏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年间,龚自珍的书从第一本到最后一本他全部都有,其中不乏珍本。

在周叔弢建议下,当时担任汕头交通银行经理的他开始研究货币史和钱币学。他买不起昂贵的古钱币,但关于钱币学的古籍书统统不放过,成为了当代收藏钱币文献最多的人之一。

收藏之路是艰难的,囊中羞涩是常态,底蕴不足也是大障碍。什么是宝?如何取舍?他一路磕磕绊绊地摸到了门路。一方面,他苦钻古籍版本,鉴赏能力提高很快;另一方面,他逐渐弄清了集中在京津沪的全国顶级古籍卖家,和他们成为朋友,保持着密切联系。在那个获取信息主要靠通信的年代,他对于古籍信息常常捷足先得,缺钱也总能东挪西借想出办法。

很快他的藏品丰富起来,以钱币、图籍、金石、书画为主,尤以图籍、钱币最多,他戏称自己是没钱的“有钱人家”。

他说,一个历史学家首先要是古文献学家,第二是古器物学家。器物学第一是钱币,钱币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小中见大,似乎谁都能玩,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弄明白。

他给古文字大家、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等写信,请教钱币学、文献学方面的问题,由此结识了一大批岭南大学者。其中,商承祚、容庚、吴三立、黄文宽被他称为“四大朋友”。

容庚和商承祚都任教于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同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两人的友谊保持了终生。吴三立是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训诂学专家。黄文宽是法学专家,新中国成立后离开了法律界,旧体诗功力深厚,也精篆刻、书法。他们落座后每人一盏清茶,只谈学术,一聚就是半天。

年“反右”开始时,29岁的王贵忱已调到广东省蔬菜公司任监察室主任,因在发言中谈到“别搞阶级斗争,进城后要好好读书、安居乐业”被打成“右派”。他想不通,自己一个17岁参军、19岁入党的穷孩子,怎么转眼间就成了反党分子?像“变戏法似的”,他的生活一夜之间完全改变了。

但反右运动也带给他一个意外收获。他被发配去做采购员,常有机会去北京出差,结识了王世襄、黄苗子、启功等一批同样被划为右派的朋友,彼此互称“年兄年弟”。

王贵忱被打成右派时一直拒不签字,年摘帽时不好处理,是趁他出差时办的。之后他闲事不管,闲话不说,把心思都用在做学问上,家中收藏和信札都多了起来。

他早年对新文学时期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6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