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邵武历史名人,最后一位竟是南宋抗蒙名将

发布时间:2024/8/12 12:55:46   
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http://www.bdfyy999.com/m/
邵武(古属邵武府邵武县)素有“铁城”之称,地处武夷山南麓、富屯溪畔,史称南武夷。这里建城已有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这里的和平古镇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地处闽西北,建置始于唐朝,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国家级的旅游资源。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这里还诞生了很多历史名人!黄峭:黄峭,唐邵武和平坎头村上井人。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锡公的长子,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吴氏、郑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以昌意(黄帝之子,有熊氏子派)为第一世计算,黄峭为黄帝第一百二十八世孙。以全球黄氏之太始祖南陆公(陆终第二子)为黄氏第一代计算,黄峭为黄氏第一百一十九代。据族谱记载,黄峭为春申君黄歇第四十五世孙,二十四孝之一黄香第三十一世孙。严羽:严羽,是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世称严沧浪,邵武莒溪(今福建省邵武市拿口镇严坊村)人。早年就学于邻县光泽县学教授包恢门下,包恢之父包扬曾受学于朱熹。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与同宗严仁、严参齐名,号“三严”;又与严肃、严参等8人,号“九严”。严羽论诗推重汉魏盛唐,号召学古,所著《沧浪诗话》名重于世,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他的《沧浪诗话》也影响了明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高棅和明代中后期的前后七子。还著有诗集《沧浪吟卷》。黄伯思:黄伯思,字长睿,别字霄宾,号云林子,黄履孙,邵武人。北宋晚期重要的文字学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自幼聪颖,日诵书千余言,复述无遗误。少时习作诗词,文采甚丽。青年入太学,成绩屡占上游。元符三年()中进士,授职磁州(今河北磁县)司户参军。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苏南通)司户、河南府户曹参军。任满,留守邓洵辟为右军巡院,崇宁元年(),调任祥定九域图志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不久,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后又擢升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秘书郎。上官均:上官均,字彦衡,宋福建路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县)人。神宗熙宁三年(年)科考榜眼,任监察御史等职,一生廉正,以龙图阁待制致仕。上官均任朝廷谏官时,先后参罢首辅大吏蔡确、张璪、苏辙、李清臣等。政和中以龙图阁待制致仕,卒年七十八岁。著有《曲礼讲义》2卷、《奏议》10卷、《广陵文集》50卷等。黄潜善:黄潜善,字茂和,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南宋初年宰相,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符三年(年)黄潜善考中进士,历任左司郎、户部侍郎、河间知府等职,靖康初年(年),康王赵构开大元帅府,黄潜善任副元帅,南宋建立之后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在相位时杀太学生陈东、欧阳澈,贬逐与己政见不同的张所、李纲等忠臣,与右相汪伯彦狼狈为奸,把持朝政,一味屈膝投降,为军民所痛恨。金军南下时,唆使宋高宗南逃扬州。黄履:黄履,字安中,邵武军故县(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水北镇故县村)人,北宋变法派大臣。嘉祐元年,中进士。神宗时期,累官御史中丞。宋哲宗即位,除翰林学士兼侍讲,亲善宰相蔡确和章惇,出知越州、舒州和江宁等府。绍圣初年,复职龙图阁直学士兼御史中丞,先后弹劾司马光废改熙宁新法,指斥吕大防、刘挚、梁焘等元佑党人。绍圣四年,任尚书右丞。宋徽宗即位,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右丞。黄公绍:黄公绍,宋元之际邵武人,字直翁,咸淳进士。入元不仕,隐居樵溪。著《古今韵会》、以《说文》为本,参考宋元以前字书、韵书,集字书训诂之大成,原书已佚,其同时人熊忠所编《古今韵会举要》中,略能见其大概。另有《在轩集》。严仁:严仁,字次山,号樵溪,邵武人,好古博雅。杨巨源诛吴曦,安丙惎而之,仁为作长愤歌,为时传诵。与同族严羽、严参齐名,人称“三严”。仁工词,有《清江欸乃集》不传,《文献通考》行于世。存词30首。吴岩信:吴岩信,福建邵武人。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辛未科黄观榜进士第三人。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召诸王入宫受敕,亲自口占训练军队之令,命修撰练子宁、黄观、编修吴言信执笔记录在案,请皇长孙朱允炆亲自过目,并说“今后使那些奸邪之人,不得以口舌蛊惑视听。”朱元璋去世后,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从自己的亲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了政权。在这场争夺政权的残酷厮杀之中,探花吴言信不知所终,有记载说他举家死难。施宜生:施宜生,原名施逵,字必达;后改名宜生,字明望,晚号三住老人,福建邵武人。北宋至金朝时期大臣。博闻强记,少时即由乡贡入太学。政和四年(年),擢上舍第,试学官,为颍州教授,从赵德麟游。金兵入汴,投顺刘豫,入金为翰林学士。从范汝为义军,后获罪愆,乃北上仕伪齐,复入金,官至翰林讲学士。正隆四年(年)出使宋朝,宋臣以“首丘”讽之,施宜生意动说:“今日北风甚劲”。又以笔扣桌道“笔来,笔来!”以隐语泄露军机,暗示宋朝开始警备。次年,除翰林学士。大定元年(年),得风疾。大定二年(年)致仕。大定三年(年)六月,施宜生去世,年七十三(传言误称其使宋回国后遭到金人烹杀)。工诗,在颍州深受苏(轼)门濡染,甚有诗名。曾有文集,今已佚。张冕:张冕,字繁露,号盅轩,清代福建邵武人。英国水兵侵扰厦门时,张冕与当地有识之士,招募数百名义勇兵抗英,百姓恃此无恐,人心安定。他出入随身携带战刀,说:如有不测,即以身报国。道光二十一年(),他虽名列计典第一,但厌于仕途,请求告老回籍。在家期间,兴办学校,主持濉川讲学7年,受业者心悦诚服。同时,倡议将宋代名宦李纲列入先师庙两庑祭祀。著有《春秋至朔通考》、《尚书纪疑》。逝世时终年73岁,郡人为表彰他的义行,将他列入乡贤。严粲:严粲,字坦叔,又字明卿,号华谷,生卒年不明,宋邵武拿口严家坊人。大约在南宋后期中进士,曾任职全州清湘令。他擅长写诗,风格“清回绝俗”,与族兄弟严羽异曲同工。天台(今浙江天台)戴式之赠以诗说“粲也苦吟身,束之以簪组。遍参诸家体,终乃师杜甫”。他不仅精通《毛诗》,而且对经学造诣很深。吴处厚:吴处厚,邵武人,考中进士。宋仁宗屡次丧失皇子,吴处厚上奏说:“臣曾读《史记》,考察赵氏的兴废本末,在屠岸贾之难时,程婴、公孙杵臼都以死来保全赵氏孤儿;宋有天下后,不见对他二人忠义的表彰,应该访察他们的墓地,建成他们的祠堂。”宋仁宗看了他的奏疏很惊惶,立即任命吴处厚为将作丞,访得二人的墓在绛州,对他二人封侯立庙。先前,蔡确曾跟吴处厚学习做赋,等他任宰相后,吴处厚写信向他请求怜悯,蔡确无意提拔他。王珪任用吴处厚为大理丞。王安礼、舒亶互相攻击,此事由大理寺审理,吴处厚知道王安礼和王珪交结,就论奏舒亶用公家的灯烛进行盗窃。蔡确偷着派人向吴处厚表示要救助舒亶,吴处厚没有答应,蔡确恼怒想赶走吴处厚,没成功。王珪请求授予吴处厚官职,蔡确又阻挠。王珪为永裕山陵使,用吴处厚掌管疏奏。蔡确代替王珪为山陵使后,赶走吴处厚,让他任通利军知军,又转为汉阳知军,吴处厚很不满意。何兑:何兑,字太和,南宋福建邵武人。著作有《易传》,学者称何兑为龟津先生。宋重和元年(年)进士。官广西提刑司检法官时,马伸抚谕广南,见何兑很是赏识,向他传授程颢、程颐的学术。马伸因上书抨击奸臣事受贬斥而死,何兑暗中将马伸生平事迹编成材料,并守其学术。宋绍兴(~年)间,何兑为辰州通判,从邮报中看到秦桧篡改历史,吹嘘自己忠于赵宗王朝,有再造之功等。于是,何兑将所辑的马伸事状呈给尚书省,表明马伸的忠直,揭露秦桧纵容张邦昌称楚帝的丑行。秦桧将何兑打进监狱,削去官职,直到秦桧死后才复官。杜杲:杜杲,字子昕,号于耕,邵武城关人。南宋抗蒙名臣、学者。杜杲出身官宦之家,宋宁宗嘉定年间以荫补起家,后入江、淮制置使幕府。嘉定十二年(),率军往援滁州,解金人之围。累官知安丰军,于安丰之战及庐州之战中大败南下蒙古军。历任淮西制置副使兼转运使、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权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晚年以宝文阁学士致仕。淳祐八年(年),杜杲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获赠开府仪同三司。在对抗蒙古入侵时,杜杲设计了一种专用的平底船,来往于壕沟上,击杀蒙军的填壕沟士兵。除此之外,根据史料的记载,杜杲还发明了鹅梨炮、三弓弩炮等武器帮助守城,杜杲的儿子杜庶也发明了一种排杈木帮助守城(但由于史料缺乏,这些武器的用途已无法得知)。当然,邵武还有很多历史名人,你还知道哪些邵武历史名人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5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