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2岁的娄先义,说着一口枝江话,聊到家中的小孙子就露出幸福的笑容,其实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从国家电网襄阳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退休的一线员工,因为在工作岗位上的突出贡献,有了许多称号:电力系统“发明达人”“点子大王”“创新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最美一线员工、国家电网公司优秀班组长、湖北省劳动模范、襄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这些荣誉摆满了娄先义的工作室,他还如数家珍地向我们演示他的各项发明创造,问他为什么没有把专利贴出来,娄先义凡尔赛地回答:“因为太多了,贴不下”。到底有多少呢?娄先义致力于各类电力施工、安全工器具的创新研发,现已授权的发明专利8个,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2个,与别人合作的发明课题有上百个,他说:“我的发明创新没有那么高的科技含量,都是在30多年工作中为了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主要是实用,方便电力一线施工人员,也让施工更安全”。回顾过去的日子,娄先义总结为4个阶段:向往,锤炼,储能,释放。向往娄先义出生在农村,晚上没有电,总是伸手不见五指,于是他在黑暗之中对光明充满向往。那时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手电筒,因为买不起手电筒,十几岁的他就开始动手制作电灯,在捡来的干电池后面弄点盐,用电线串上一个小灯泡,用塑料干木条裹起来,制成了自己的“光明使者”,这也是娄先义的第一件创新产品。其实,娄先义向往的不只是光和电,还希望创造美好的生活,走出乡村,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更大地发挥自己的价值。锤炼年,娄先义进入武警黄金部队当兵,高强度的训练,艰苦的生活,严格的纪律,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在训练实践活动中反复磨炼,使他具备了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以饱满的战斗热情和革命斗志,迎接各种艰难困苦的挑战,勇于接受各种考验。在部队中锤炼的种种品质,为他以后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娄先义对电力领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在部队就观察电力检修人员如何工作,慢慢积累经验,他将热爱转化为行动。很快,他便不满足于仅仅只是在部队学习了。储能年,娄先义“半路出家”,从武警黄金部队转业,来到了原襄樊供电局市区分局工作。最开始是在农电监察班,这是一份近似于文职的比较轻松的工作,很多人梦寐以求,但是他却不满意,他说“我想做的是外线工,都说这个是工作最苦最累,但是我觉得只有在一线,才能接触到真正有价值的实践知识,才能体现电力工人的价值所在。”于是他主动申请到了运行维护岗位上,这是电力系统最艰苦的工作,越是刮风下雨越是线路故障的多发时段,必须要做到24小时随叫随到,没有节假日。这样的新环境、新岗位,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熟悉的地方他就跟着老师傅多看多学,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总是奔波在电力抢修一线,无论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都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辖区的居民带去光明而努力工作。即使后来在发明上取得一定成就,领导多次提出将他调往其他管理岗位,但他总是一再坚持留在一线,用自己内心的光明点亮万户灯火。娄先义说:“如果不在一线工作,创新就没有来源”。在一次巡线中,娄先义跟徒弟一起装防鸟器,必须关电才能装,但这样会影响线路上制作厂的工作任务,于是前前后后花了一个月才在厂里放假的两天装上。工作虽然完成了,娄先义却琢磨着不停电装防鸟器的方法,于是他和徒弟研发出了“可带电搭拆的防鸟器”,成功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公司QC评比二等奖。正是在岗位上的经验储备,给了他源源不断科技创新的能量和点子,同时将想法迅速转化成实物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节省了检修时间,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释放年,娄先义的发明创新达到井喷状态。那一年,国网襄阳供电公司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奖励办法,鼓励员工立足岗位进行创新。之前,抢修工人要解决变压器漏油问题,单是放油就得1个多小时,放油期间电工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干着急。整个处理过程耗时更长,焦急等电的居民甚至会破口大骂,电工们也只能受着委屈。娄先义发明的电动负压泵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大气压原理保持变压器内外压力差的平衡,使变压器漏油无法溢出,不用放油就可直接更换有故障的密封圈,更换过程只需要5分钟。如今,整个襄阳城郊供电公司都在推广使用这种负压泵。该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得省电力公司QC评比一等奖。娄先义的“小改小革”也有不少,比如远程现场视频系统、三维现场仿真软件系统、变压器防盗器、发电车充电系统、智能电子围栏、低压进户线故障查找新方法、禁止合闸语音报警器等,工友们都觉得方便好用,他改变工作方法、创新工具的行动,也推动了整个公司的创新工作。年,“娄先义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这是全省首个以个人名字、劳模身份、一线工人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在娄先义的带领和影响下,工作室由原来的5人发展到20多人,国网襄阳供电公司系统的创新工作室达到了21家。“娄先义创新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省、市总工会、国家电网公司授予“工人先锋号”,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娄先义感叹说:“这个创新工作室的牌子能挂起来真不容易。如果没有襄阳供电公司和城郊公司在费用、场地、人员、技术上的支持,光靠我一个人单打独斗是搞不成的。”多年来,娄先义的创新团队广泛开展“小发明、小改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活动,从打气筒到负压泵、从折叠式绝缘杆到伸缩式绝缘杆,从针式瓷瓶到快速抢修套筒式瓷瓶……这一项项“技术革新成果”,把闪现的金点子真正变成实物。娄先义在电力上的创新和发明,是从儿时埋下的种子,慢慢萌芽,经过艰苦的锤炼和实践,在一线工作中开花结果,迎着风再将种子带往更多的地方,让创新成果遍地开花。年,娄先义正式退休。“这两年因为要带小孙子,没有专注地投入科技创新,但新的发明也没有中断,只是脚步放缓”娄先义向我们解释道。明明退休后生活上有国家保障,也不用在一线日晒风吹,为什么就不歇一歇呢?娄先义笑着说:“还是因为一腔热爱,要用一身没有出完的力气,继续在电力行业发挥余热!”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