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春节那些你不知道的事逐渐消失的春节习

发布时间:2024/12/2 12:12:31   
过年这件事儿,对中国人来说可谓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啦!年的历史,各种年俗在大家的心里根深蒂固。在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这里的“元”就是开始的意思。年三十儿,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一起吃顿团圆饭成了过年的代名词。但随着时间流逝,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过年渐渐失去了年味儿,让我们看看那些正在消失或是已经消失的年俗吧!喝腊八粥《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腊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现在还有争抢老喜殇供品的习俗。贴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现在,过年大家在贴大红春联的同时,也可以在门上挂两个桃符,有驱吉辟邪的美意。扫屋土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扫屋土作为中国传统的年俗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掸尘扫房子。希望通过这场年底大扫除,来辟邪除灾、迎祥纳福。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其实,就科学角度而言,定时将屋内彻底整洁一番,可以清除发霉、灰尘堆积的角落,确实是阖家健康的的选择。祭灶灶老爷和灶娘娘春节习俗之祭灶——中国传统习俗。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关。”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祭灶那天也要吃灶糖,家家户户会将灶糖敬献给灶王爷,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的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遍查各地均有关于祭灶习俗的记载,祭灶人多跪于灶前,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了天,见玉皇,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见吉祥。”这表达了人民希望灶君能降吉祥于人间的愿望,祭毕,敞开房门将灶君旧像连同早已扎就的灶马一起烧掉。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名刺“”名谒“在宋代,皇亲国戚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谒“即拜见的意思。古代的贺年卡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并注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各家门上会粘上写着主人姓名的红纸袋,称为“门簿”,用来接收名刺。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在那个车马很慢、书信很长的年代,名刺“和”名谒“是古人联络感情、互相拜年的重要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家写贺年卡的拜年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从打个电话,到发个短信,再到互联网通个视频,简单的问候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了!于是,大家开始追逐起一样新年俗——集五福。我送你张“和谐福“,你还我张”爱国福“,”礼“尚往来的互动间,亲朋好友多了问候多了走动。有人说,是节奏快的生活干掉了过去的年俗。是,也不全是。年俗的意义,在于全家人一起用心,去进行一场仪式感的活动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文化习俗有许多都已经没落消失,我们何不趁着新年来临之际好好温习一下这些没落的的传统习俗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2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