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河南博物院中最有意思的五件文物最后两件像

发布时间:2025/7/18 13:31:41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文┃拾荒杂谈#河南博物院#(本文由拾荒杂谈原创,欢迎署名转载)“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这句话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很多次。像黑龙江博物馆就是倾向于动物标本和化石;辽宁博物馆以红山文化为主;天津博物馆的特点是明清时期的贵族藏品;河北博物馆则是主推满城汉墓。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的河南,它境内的省级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的特点文化是什么呢?这个很难说,因为河南的历史底蕴太深厚了,从五帝时期,河南就一直是天下的文化中心,一直到中古末期才逐渐被“两京”取代。这中间数千年的时间中,河南堆积了太多的文化:三皇五帝、夏商周、东汉曹魏晋齐周、隋唐五代加北宋,直到元末才到了头。毫不夸张地说,就连一直以典藏国宝级文物著称的国博馆,其馆内精品也有许多是借自河南博物院。由此可见豫博院典藏的文物是有多丰富!怎么形容豫博院呢?它就像是一个和蔼的富家翁,坐拥一片能够出产金银的宝地。同族兄弟经常来借金银珠宝,他都大方的给了,虽然对方从没还过,可他从不介意。因为借走了一箱金银珠宝,改明儿他就能从地里再发现两箱。如果非要给豫博院安上一个特色的话,那么我觉得它的特色就是——富裕。富裕到让其他省级博物馆“羡慕嫉妒恨”!话不多说,依旧是五件豫博院内具有代表性且非常有意思的文物,提前透露:最后两件文物虽然看着像是工艺品,但确实是真的!第一件:云纹铜禁上来先放“四个二带俩王”是我的基本习惯。有些人可能听过这件文物的名字,也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所以笔者先来介绍一下它的地位:这件河南淅川出土的云纹铜禁是春秋中期产物,一经出土就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位列国家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中。排名在它之前的文物是“穿越文物”——战国水晶杯,排名在它之后的是河南莲鹤铜方壶(一对,其中一只被故宫拿走)。“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说一级文物是国宝的话,那么在一级文物之中还被禁止出国展览的,指定是国宝中的国宝,称之为镇国文物都不过分。战国水晶杯这件云纹铜禁在豫博院之中的地位的确是非常高,但笔者一向不喜欢介绍国宝,这次为何将其推荐上榜?原因还是因为这件云纹铜禁的造型以及意义挺有意思的。“云纹铜禁”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件雕镂云纹的“铜禁”,那什么是“禁”呢?周朝建立的时候,曾对夏商灭亡的原因予以分析,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夏商的贵族痴迷于酒色,致使意识和能力逐渐薄弱。所以周朝开国之时就下了短暂时间的“禁酒令”,将和酒有关的东西都严格监察,尤其是贵族们饮酒时放置酒器的“几案”更是重中之重,所以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禁”。这件云纹铜禁实际上就是一件青铜酒案。但如果是一般的青铜酒案也成不了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那云纹铜禁的“独家秘方”是什么?是工艺?还是使用主人的背景?其实,这两点都有。首先是工艺上,这件云纹铜禁使用的是“失蜡法”铸造。所谓“失蜡法”其实就是用蜡先刻出器物原型,然后将成型的蜡置入耐火的泥料中制作外范,外范紧固后。再加温将原来的蜡融化倒出,这样子,外范内部就形成了一副倒模,之后再将铜浇筑其中,冷却后打磨就好。“失蜡法”一直到现在都有在使用。在云纹铜禁未出土前,“失蜡法”在我国常见于唐朝金属器具中,但是外国发现的“失蜡法”远早于我国唐朝时期。后世采用“失蜡法”制作的青铜器直到这件“云纹铜禁”出土,才将我国的“失蜡法”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失蜡法”的文明。接着是使用主人的背景。这件云纹铜禁是在淅川墓葬群中被发现的,发现它的位置是一个楚国墓,墓主人叫“子庚”。提起“子庚”你可能一脸懵,但提到他父亲,很多人都曾听过其大名,甚至还知道一两个有关的成语。子(熊)庚的父亲就是春秋五霸之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熊旅。楚庄王去世后,子庚虽没能继承王位,但也混到了令尹的位置(相当于楚国相)。有这两点加持,再加上时代背景以及文物造型,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自然不是难事。第二件:钧窑天青釉碗喏,你要的“天青色等烟雨”来了!瓷器看两宋,两宋看河南。钧窑天青釉碗两宋时期的瓷器窑烧技术达到了顶峰,毫不夸张的说,瓷器自宋而盛,以宋为尊。经典代表就是两宋五大瓷窑——汝、官、哥、定、钧。汝窑位列五大瓷窑之首,古窑地在今河南汝州;官窑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在杭州,北宋官窑虽未找到遗址,但在河南境内的可能性非常高。哥窑讲究“开片”,片裂后的美堪称极致,但同样没有找到窑址;定窑的窑址在河北曲阳;钧窑的窑址在河南禹州。其中备受世人推崇,且存世量较多的当属在河南境内的两大瓷窑——汝窑和钧窑。汝窑天青釉盘汝窑和钧窑的瓷器算是有点共通的,都是以天青色为主,只不过钧窑在以天青为基础上产生了特有的窑变。按理来说本应该以汝窑天青色瓷器为代表,为何换成了钧窑?自然是因为河南博物院的汝窑天青色精品被“借走”,剩下的汝窑瓷器在造型和颜色上输了这件钧窑天青釉碗一筹。前面说了钧窑其实并不算是完美的天青色,因为再精美的天青也无法和汝窑媲美,所以它另辟蹊径,以窑变天青彩为主。而这件钧窑天青釉碗就是钧窑在天青窑变上的典型代表。它自碗底向上,天青色越来越淡,至碗口处趋变于淡红,似雨过天晴之后,天边的一抹淡淡晚霞。汝窑冰片斗笠碗精美至极!第三件:顺昌府汝阴县出门税银铤这件文物算是我做这系列以来推荐的“价值最低”的一件文物了。有多低?同样是出门税银铤,重量相差无几,前几年在某拍卖公司拍卖会上只拍出了元的价格。虽说银子不值钱,但好歹也是宋朝的文物,这个价属实不高。不过既然是文物,其重要点不在于其“经济价值”,而是“研究价值”,所以虽然价低,但在意义以及背景上还是值得推荐的。挑重点来讲,推荐其上榜的原因和它是银制品关系不大,主要还是这个“出门税”。什么是“出门税”?并不是说走出门就要交税,而是指商人运输货物过关的关卡费用。这种关卡税自西周时期就有,除了过关的关税之外,如果货物在城内停留时间太久还要征收“存储税”,那时候的商人真可谓是朝廷的“税收银袋子”。有意思的是,为何现在发现的出门税银铤多是两宋时期,尤其是南宋中后期的居多?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懂了:比如现在有三种货币,一种是贵金属,一种是散钱,还有一种是纸质。纸质虽携带简单,但是因为刚出来不久,通兑麻烦且挂钩不稳定,所以流通性不佳,没多少人使用,还是以贵金属和散钱为主。朝廷在采买的时候经常使用纸质货币和散钱,你不敢不收,因为这是法定货币。但是在你交税的时候,朝廷却要上交贵金属,连散钱都不要。无奈之下你只好拿着之前的纸质货币去钱庄兑换,但是钱庄不收,要么面额十两的纸币换二两的贵金属货币。要么用散钱兑换,不过散钱兑换也只能十比九兑换。纸币兑换不可能,最后只好四处凑散钱来换贵金属以用来上税。如此反反复复,最后贵金属全被朝廷掌握,商家民间多是纸币和散钱。这时候朝廷又开始缓慢提高贵金属和散钱的通兑比例,原先一千散钱换一两贵金属,现在一千二散钱换一两贵金属。朝廷越来越富,商家越来越入不敷出,虽未曾增加赋税,但多交的钱都以通兑方式花销出去了。是不是很熟悉这种做法?民国时期的金圆券就和这个有点相似。但最相似的还是南宋时期的“税收”,因为贵金属就是银子,散钱就是铜钱,纸质货币就是“会子”。上面的这个例子其实就是南宋后期官方收税的常用方法,虽未加税,但所花税银更盛之前,所以南宋时期的“出门税”银锭才如此之多。自古官方套路最深!第四件:西汉灰陶院落什么叫“过家家”的高级玩法?这件西汉灰陶院落就是典型的表现。坞堡式院落,有门房、望楼、正房、厨房,甚至还有猪圈和看门犬,和现实院落只是等比缩小,比我们小时候的抽象版不知高级了多少倍。而且,这件西汉灰陶院落只是汉朝“过家家”系列当中的一个,同期河南博物院还藏有:白陶仓房、灰陶狗、双鸟灰陶井、绿釉三层陶望楼、褐釉陶磨坊、红陶厕所猪圈、绿釉三层陶水榭、灰陶灶、灰陶院落等配套设施。从住所到养殖场所,从门楼到水榭,从水井到火灶,赫然是一整套的汉朝贵族庄园,关键是其细节处理也非常好。古人说三千小世界,这一套陶制庄园不知道又是谁的世界?(这套陶制庄园用处可能是明器陪葬所用)第五件:仿海螺像生瓷杯这玩意像不像你在两元超市里买的那个杯子?按照以往对赝品吐槽的习惯,我要是不了解这件文物,定会出一期文章,名字就叫《两元超市海螺杯为何突然失窃?因缘巧合之下竟在省级博物馆中出现!这究竟是以次充好的行为?还是今人穿越的证据?敬请收看今晚二十五点准时播出的“我和乾隆皇帝的二三事”》。草稿都已经打好,但无奈这件还真的是古董文物,乃是乾隆时期专门仿制海螺纹路烧制而成,真的是可惜了我那个充满话题性的“标题”。乾隆宜兴窑紫砂仿梅花鹿河南博物院的文物当真是既精且多,虽是被“借走”好多,但仍旧能算得上是省级博物馆中的一级梯队。以上这五件仅仅是粗略挑选,要是想一览全景的,还是建议亲自去那里看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91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