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故事归来中国纪检监察

发布时间:2023/2/27 17:21:37   
治白癜风乌鲁木齐哪家医院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4037691708767084&wfr=spider&for=pc

近期,国家博物馆推出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如同漂泊的游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这些文物各自有一段漂泊海外的经历,嗣后或是通过收购,或是通过捐赠,或是通过返还,回到了故土,今日齐聚在国家博物馆。文物的散与聚,折射出的是国的衰与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成功促成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文物回归,每一件流失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我们从展览中挑选出了几件文物,现在让我们安静聆听它们的故事吧。

秘寻

郑振铎先生(上图,资料图片),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在其任内成立了“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包括唐朝韩滉的《五牛图》(下图,资料图片)在内的一批艺术史上的经典书画作品回归祖国。

展厅中,欣赏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和晋代王珣的《伯远帖》的游客排起了长队。虽然每位游客能够欣赏这些国宝的时间只有三五分钟,但已是可遇而不可求了。坊间有种说法,古代书画一展至少要歇三年。这两件国宝的真迹在十月中旬后将撤展,取而代之的是复制件,而另外两件国宝的真迹将与游客相见,即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和宋徽宗的《祥龙石图》。

这四件国宝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在香港市场上获得的。在它们成功回归的背后,由郑振铎先生牵头的“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功不可没。

郑振铎有许多身份,也许最为大家熟知的是作家这一身份,他曾翻译过泰戈尔的《飞鸟集》《新月集》。他是一位眼光独到的文学史家,一册《中国俗文学史》梳理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他还是一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

年秋,郑振铎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印度和缅甸,途经香港时,郑振铎获悉了一则足以令所有收藏家震撼的消息: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将被出售。此二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是乾隆极珍视的法帖,他日常赏玩这三件法帖的书房名曰“三希堂”,故称为“三希堂法帖”。

《快雪时晴帖》在年后收藏在台湾,另外两件珍宝在郭昭俊的手中。郭昭俊是袁世凯身边的红人郭葆昌的儿子,他将“二希”抵押在香港一间英国人开设的银行,抵押期将满,他无力赎回。外国收藏家觊觎这两件珍宝,要想让它们回归祖国,一切行动都必须快而且秘密。

郑振铎迅速向国家文物局报告此事,周恩来总理获知后,于年11月5日指示同意购回《中秋帖》和《伯远帖》。新中国成立之初,外汇吃紧,为购回这两件珍宝,周总理批了50万港币,实际用了48.8万多港币。这年12月,《中秋帖》和《伯远帖》回到了它们三百年前的家——故宫博物院。

翻检郑振铎的书信,早在年3月,他在与友人徐伯郊的通信中,即提到了在香港组织一个小组抢救一批文物,由于资金有限,郑振铎认为收购重点应放在“古画(明以前)与善本书,因其易于流散”,“至于古器物,像铜、瓷、玉器等,除非十分重要的,均可暂时不收”。

这个小组的核心成员正是徐伯郊,他具备完成这一使命的条件,由于家学的缘故,他在书画鉴赏方面有相当水平,并且在香港一间银行从事管理工作,交际广泛、信息灵通。在年4月郑振铎写给他的一封信中,提到收购文物小组由徐伯郊“负责接洽、鉴定并议价事”,另外两位成员负责付款等事。郑振铎时时在信中给予徐伯郊鼓励,他说:“你在港的工作,是肯定有很大的成绩的,我们都很感激你!为国家、人民争取已流出国外的‘重宝’,这是一件大工作。尚恳能多多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功!”

今天看来,郑振铎、徐伯郊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文物收藏特别看重时机,一旦错过,下次易手就不知何时了。从香港抢救征集珍贵书画文物,是我国政府主导的流失文物回归工作的起点。这无疑是个令人高兴的起点,在其背后是党和国家对古代文物、对中华文化的高度重视。

合璧

五代王处直墓出土的浮雕武士石刻之一,武士脚踏卧牛、肩盘凤凰,系由美国返还。(图片来源于国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5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