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监察器 >> 监察器发展 >> 蒋经国日记揭密蒋曾因陈菊痛骂美国卑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左右,因为败退台湾,美国对蒋介石集团的支持态度度急转直下,甚至已经把台湾的国民党势力视为其在亚洲地区随时可丢弃的棋子。
等到70年代末的时候,因为世界冷战局势趋于缓和与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转移,美国更加把 的利益抛之一边,处处开始扶持岛内国民党外的“ ”势力以迎合其意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野心。
年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开了多篇前任台湾领导人蒋经国的日记,引爆了国际舆论与媒体话题。
在蒋经国的日记中,关于“陈菊”的记载更是赚足了眼球,如:
年6月28日蒋经国记“处理陈菊案。”
7月9日他又记“美国问我有关陈菊案所采取的蛮横态度,令人痛恨,无可忍矣!美国人的做法既恶毒又愚蠢。”
7月10日他再记“陈菊案为一高度政治性之案件,处之以轻则将使反动分子益趋狂妄,处之以重则将引起美国之政治干涉,不论是轻是重,皆应以利益为先,内奸外贼皆足以害……”详细记录了自己对于处理陈菊案的心理活动。
7月14日他把笔锋对向美国并痛斥道:“为陈菊案,美国对我加以压力和恐吓,其行为之卑鄙下流令人痛恨……”
8月21日他再骂美国:“美国竟然接见罪犯,行为之卑鄙可悲。美国私通反动分子并予支持行之多年,美国所做之事无不害人害己,不知我将忍至何时,呜呼痛哉!”
由此可见蒋经国对于美国人的霸道无理,也很无奈颓唐,致使他发出了“呜呼哀哉”的悲呼。
看起来这个叫做“陈菊”的人似乎很不简单,那么这个“陈菊”到底何许人也,竟能让蒋经国如此头疼并痛骂美国“卑鄙下流”?
“冬瓜菊”的成长路
陈菊在蒋经国威权时代,属于“党外”人士,但是历经半个多世纪以来,却利用自己的手段、城府和不俗的政治表现,历任台北市社会局局长、高雄市社会局局长、民进党中常委、高雄市长和民进党代理党主席等职位。
在年7月更是被选为所谓的台湾“监察院院长”,一举成为台湾省监督机构的 长官。
陈菊一介女流,形象上可谓其貌不扬,学历背景又欠佳,更是“党外”人士。
那么这样一位台湾政界称为“冬瓜菊”的领导人,当初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崛起,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 ”并与美国势力挂钩的呢?
年6月,也就是蒋介石进入台湾的当年,陈菊生于台湾宜兰。
众所周知,政界上要做领导人,一般背景、学历是硬性指标。
然而陈菊的家境一般,在学历上早年也只念完了高中,她能一步步崛起成为台湾的“政界女星”,一是靠自己的实干,二是靠贵人的提携。
提起自己的贵人,陈菊常说:“没有郭雨新,就没有陈菊。”
诚然,作为陈菊政治上的贵人,台湾党外运动的元老郭雨新对陈菊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19岁那年,在父亲的关系下,陈菊认识了党外运动人士郭雨新,并在郭的邀请下担任其秘书,此后一直跟着郭致力于反对国民党的政治运动。
郭雨新既是陈菊在政界的启蒙人,也是她的引导者,更是她的贵人。
在郭雨新的作用下,陈菊这才逐渐在政界抛头露面并拥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陈菊便已开始与张俊宏、姚嘉文等臭名昭著的 分子共事站队 。
作为国民党党外人士,台湾“土著政党”人士一直反对外来政党国民党的统治,他们与美国等霸权国家狼狈为奸,寄希望于借助西方国家的势力实现岛内“土著政党”自制,谋求“ ”。
陈菊一站队“党外势力”,马上便成为了给“ ”摇旗呐喊最卖力的一员,颇让国民党头疼。
二进宫
在陈菊的人生中,曾两次被国民党镇压逮捕入狱。
年6月,她因为搞党外运动,被蒋经国令逮捕。
然而蒋经国下达逮捕陈菊的命令没多久,便遭到了美国的严令通告。
7月,美国授意驻台大使HarreyFeldman以停止向国民党交付购买的武器相逼,通令蒋经国马上释放陈菊。
蒋经国迫于无奈只能照办,在日记中痛骂美国“卑鄙下流”暗暗发泄自己的憋屈与怒火。
此事得到了台湾民进党多位权威人士的证实,一本由民进党权威人士编写的《绿色年代》也详细记载了此事。
书中有一句这样写道“(年)10月下旬,美国‘大使’在希尔顿饭店约见陈菊,与当时到台北的美国国务院科长费浩伟(HarreyFeldman)见面,费浩伟告诉陈菊:‘你能够获得释放,是以武器和国民党换来的。’”
当时蒋氏父子的主张一直是内松外紧,即在内部上对台湾“土著”以宽容态度,一切目的均是为了对外加紧促成“反攻大陆”的美梦。
然而久而久之却让岛内“ ”势力染上了给美国告状的毛病,美国为了拥护“ ”势力,也一直对他们有求必应,动辄以断掉国民党的武器供应相逼,逼迫蒋经国就犯。
搞到 蒋经国对这批 份子可谓是投鼠忌器,里外不是人。
此次陈菊成功出狱,就是这批“ ”份子告洋状的杰作。
陈菊第二次锒铛入狱是因为年的“美丽岛事件”。
这次入狱不同以往,蒋经国痛下决心,顶住了所有压力,直接判陈菊12年有期徒刑。
从29岁到36岁的大概7年间,陈菊都是在监狱中度过的。
新潮流系的“太上皇”
然而两度入狱,“冬瓜菊”两度不屈,反倒使得“党外运动人士”把陈菊视为“民主斗士”,为她赚取了大量的政治底蕴与资本。
加上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如李登辉的暗中扶持,陈菊瞬间崛起,于年2月假释出狱并主创了民进党新潮流系。
“民进党新潮流系”不同于传统民进党其他派系,最核心的主张是反对国民党,拥护 。
当时这个“新潮流系”的发起人吴乃仁与邱义仁当初都是陈菊介绍入民进党的,因此新系一经创立,陈菊便成为了它实际意义上的“太上皇”,遥控指挥一切。至此,陈菊两度入狱,反倒摇身一变成了民进党内的“大姐大”。
年, 主谋李登辉打破了他的老上司蒋经国的决定,赦免了陈菊的一应罪行并恢复了其参政权力。
陈菊的身份刚刚洗白,李登辉便急不可耐地帮助她当选了“国大”代表,陈菊开始在台湾政界粉墨登场。
陈菊正式在台湾政界搅弄风云后,与三个人关系密切,分别是李登辉、陈水扁和蔡英文。
这三个人无一不是劣迹斑斑的顽臭 分子。
从年开始参政,陈菊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为这三个人做事,且政绩可圈可点。
陈菊做事,极善演“苦情戏”、打感情牌,为人老辣多变又极会联系群众和团结基层干部。
总能凭借一副温和亲切的“大姐大”形象赚取群众的信任,为上位者处理了不少疑难杂症。
据说民进党的青壮派有谁生活不济找到“陈大姐”,她都很乐意帮助他们提供生活的基本保障,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民进党内很多人都对陈菊拥有无条件的感恩与拥戴心态。
而这一切不过是她收买人心图谋自己更大的政治权力的手腕,出发点既阴暗又偏私。
压不垮的“冬瓜菊”
年,在台北市长与高雄市长的选举中,民进党因为“泰国劳工案”而致使选举受挫,大大削减了其选举时的民意支持度。
关键时刻,陈菊站了出来,千里迢迢地飞到了泰国,给闹事的泰国劳工发表了“感情真挚”的演讲,促使泰国劳工改变了对台湾民进党的态度。
然后她又与泰国劳工部友好协商拟订了新的劳资协议。
新的协议一出,瞬间为民进党赚取了丰厚的政治资本,当时谁也没想到陈菊竟能“变废为宝”,逆转了民进党在台湾的选情。
经此一事,台湾大众直观体会到民进党领导是重视民众问题而且愿意付出努力且作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改善民生的。
年,陈菊参与高雄市长的选举,不料在竞选时他的政敌即国民党竞选人黄俊英却控诉她徇私舞弊,存在“贿选”行为。
此事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陈菊也因“贿选”口碑大降,民进党的民众支持度降到了历史冰点,陈菊被直接在一审判决当选无效。
然而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是,在几乎是“死局”的情况下,陈菊不但顶住了所有压力,还一一找到并罗列出了自己用来推翻“贿选”的证据。
最终竟在二审置之死地而后生一举推倒一审的决议,再次爆冷门的“复活”当选。
经此两事后,陈菊更加名声大噪,一跃成为搅弄风云的人物。
民众也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顽强打不垮的政治作风称她为压不垮的“冬瓜菊”。(其身材略显臃肿)
和蔼面皮下的真面目
在台湾众多的女政治人物中,陈菊的形象算得上是最其貌不扬的。
她身材臃肿,顶着一头蓬松的“西兰花头”,如果不是略显福态的面容和夹饰着略显斯文的眼镜使她看起来亲切和蔼一些,普通人很难对她有半点的好感。
然而她就是运用这种可亲的“邻居大妈”的形象与气质为大众所知所亲近。
另一面陈菊又经常说:“就一个女人而言,我没有家庭,没有婚姻,没有子女,如果没有参加民主运动我会和其他人一样结婚生子。”
诚然,陈菊一生未婚,未有一儿半女,似乎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外运动”。
因此她时常把自己的婚姻状况向大众提及,塑造一种为“民主运动”鞠躬尽瘁的形象,更加使得大众对他“爱岗敬业”的好感度大增。
仅凭她包装的形象与“贡献”,陈菊看起来确实是一位不错的女政治人物。
然而她的政治目的真的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一心为公吗?
答案是否定的。
她和蔼面皮下的真实面目与政治图谋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阴暗偏私,乃至可憎。
首先陈菊曾多次大方承认,自己之所以一直保持单身与“邻居大姐”的形象,目的就是为了在民众中树立一个鲜明的政治形象,让大众对“菊姐”耳熟能详,
这也是一种政治包装与名牌效应。
同时保持单身,也是为了使自己成为民进党执政“一切为公、服务大众”形象的台柱子。
原本作为一个政治领导人,陈菊做的这一切本也无可厚非,然而当她把所有的政治图谋落在“ ”上又当如何?
据了解,陈菊在台湾政党是属于中间偏左,偏向激进的 典型份子。
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欲盖弥彰,粉饰她“ ”的政治图谋与面目,同时借“ ”提升自己在民进党内的地位,以下我们举例来说。
07、08年,因为民进党在施政时大搞“ ”风,直接导致其民意支持度锐减,致使民进党的竞选人在“立委”竞选和大选中无一斩获。
与此同时,据台湾《天下》杂志排名,陈菊执政的高雄市因为“ 主张”,大大妨碍了其可持续性发展,在台湾的“县市竞争力”排名两年都排在10名开外。民进党的政治表现连番挫败让陈菊“居安思危”,开始尝试利用别的“非常手段”重振民进党的民意认可度和竞争力雄风。
最终陈菊另辟蹊径地搭上了“两岸交流”的东风,意图通过塑造一批“两岸和平交流”的友好使者为他赚取民意与支持度。
当时世运会即将在年在她执政的高雄市举办,于是她先以保守的方式把自己打造成两岸交流的友好使者,于年10月到香港学习借鉴举办大型运动会的经验。
同时通过香港向内地传递友好态度,极力地推销09年的高雄世运会,表示希望得到内地的支持与帮助。
众所周知我国在促进两岸友好交流上,一直是不遗余力的。
因此陈菊的态度很快得到了我国的高度重视,并把她作为两岸友好的权威使者热情邀请她到内地作客。
年5月,陈菊应邀到北京作客,大力地推销宣传高雄世运会,同时以一名台湾高级领导人的身份和两岸友好交流使者的形象在国内外赚足了眼球,赢得了大量民众的好感与支持。
陈菊在大陆的一番政治作秀效果显著,当年高雄举办的世运会的民众认可度竟然达到了70%以上。
当年高雄在台湾的“县市竞争力”排名更是一跃到了第二名。
吃饭砸锅,行为可耻!
陈菊表面看起来和蔼可亲,为台湾民众讲人权、讲工业、讲环保、讲社区自治。
然而在大陆赚得“钵满盆盈”之后,一回到台湾马上背信弃义,大讲、大搞 主张,面目丑陋令人厌恶。
比如在大陆期间,她坚持不拿台胞证,坚持称“大陆”为“中国”,骨子里的 观念溢于言表。
这不是主观臆测,在她的公开演讲与此前的为政主张中,她多次表现出“ ”的态度。
在09年高雄市世运会上,她更是暗暗摆了国民党出身时任台湾领导人的马英九一道。
冒天下之大不韪让马英九以“总统”的身份出席开幕式,还让现场的礼仪挥舞所谓台湾“国旗”向世人宣耀。
回想陈菊当初搭乘“两岸交流”的东风而来,在祖国给她塞满了沉甸甸的“粮食”回去后却干起了吃饭砸锅的事。
这番小人举动令人不耻,引来骂声一片。
然而,为了获得了自己的政治图谋,陈菊不顾人民的反对,仍旧一意孤行地 着祖国人民的感情,接下来所做的事更加罄竹难书。
为了使得自己“ ”的主张不那么势单力薄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陈菊又想方设法地拉起了“盟友”。
企图通过与“盟友”责任同担的方式分散人们的怒火,减轻民进党的压力与所犯的众怒,同时巩固自己在民进党新潮流系的 领导力。
陈菊在大陆和台湾省之间两面三刀的政治主张,引来了无数人的谩骂,无数岛内媒体以嗤之以鼻的口吻痛骂他“自私自利、过河拆桥”。
久而久之导致她在国际上成为了一名观感不佳的污点政客。
尽管这朵号称压不垮的“冬瓜菊”沾染了满身的污秽与尘埃,一贯靠国际社会与岛内民众吐出的唾沫来汲取养分。
然而年7月17日台湾的一项高级政治任命还是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这位劣迹斑斑的“冬瓜菊”竟然爆冷门地被选为了所谓的台湾“监察院院长”。
此项任命一出,更加预示着台湾蔡英文当局在无可救药的道路上再迈进一步。
连当初蒋经国都嗤之以鼻并强烈镇压的“政治跳蚤”,台湾当局却视为股肱之臣。
接下来“蔡大妈”将如何再一次上演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一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