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盛世凌烟文化指南唐朝的官署和品级

发布时间:2023/2/16 0:11:25   
南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80307/6086180.html

城市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中心,国家机构运转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水平。下面我们要了解的便是唐朝的组织体制。

唐朝的官署大致可分为中央官署、东宫官署、宫官、中央禁军、府县官署、进奏院。

我们先来看看唐代的中央职官。其可分为台省官和卿监官两类。前者指三省及御史台,属于政务职官;后者指九寺五监,属于事务性职官。

三省六部

三省毋庸置疑,指的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掌诏敕chì、政令之立案起草;

门下省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

尚书省为行政官署,负责颁布执行。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有执行权。因其事务庞杂,其下尚分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下还设二十四司。相当于国务院下的各部委。

如果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对于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

六部分管情况:

礼部:教育、外交、科举考试、礼仪风俗;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吏部:对各地、各部的官员进行委派、考核、调配;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

兵部:军队的募集与训练、边境的守卫、对外战争;相当于现在的解放军总政治部。

刑部:最高司法机关,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户部:农业生产、税收、国家财政、仓储、拨款、供应;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工部:建筑、水利、道路、制造、织造。相当于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由于中书、门下二省官署位于尚书省之北,所以二省合称“北省”,而尚书省被称为“南省”、“南宫”。(如分布图)

三省及其长官名称在高宗、武后及玄宗时一度有变更。(见表格)

举一例说明:

中书省以中书令二人为长官,又以中书侍郎二人为副长官(通判官)。重要的属官有中书舍人(判官),掌参议表章、草拟诏敕及玺书册命等。中书舍人因职掌的特点,可以接触机务要政,并可以对军国大政提出自己的初步处理意见,签署自己的姓名,称为“五花判事”。

注:四等官制即长官、通判官、判官和主典共同判署文案,是唐律规定的官府行政运行模式。

宰相制度

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此官,遂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见上面表格),与中书令(中书省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并为宰相。唐太宗时,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于是又常以它官加“参议便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

三省长官各有官署,但遇军国大事需共同商议。唐初他们的议事地点在门下省,称政事堂。高宗时,政事堂改设在中书省。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房、机务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分曹办事,这样原来仅是宰相议事处所的政事堂便发展成一个宰相的办事机构,以五房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政事堂是朝廷的决策机关,凡全国军政机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都在这里议决。

唐朝宰相实行“群相制”,一般有数人担任,多时曾达十余人,其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安史之乱后,改为宰相们轮流担任首席,十天一更换;德宗时又改为每日一更换,想以此防备宰相专权,但实际作用有限。

御史台

唐代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设御史大夫1人为其首长,以御史中丞为其副。

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有侍御史六人,掌纠察百僚、弹劾不法;审判皇帝特命的案件,并与门下省的给事中、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分直朝堂,受理冤讼,号称“小三司”。侍御史还有专人分管御史台官署的日常杂务。侍御史在诸御史中地位最高,职权最重。

殿院有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察朝会典礼失仪和随驾检举非违等事。

察院有监察御史十五人,资历浅者称“监察御史里行”,掌监察地方官吏及尚书省的六部。唐代以“道”为监察区,唐太宗时全国划分十道,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后来也称巡按使、观察使、按察使等。

三院长官由吏部选任,有些御史还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御史除了具有监察职能外,还有一定的司法审判权。这种情况除了前面提到的小三司外,如遇有特别重大案件时,可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九寺五监

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

五监: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

寺的长官称“卿”,监的长官多称“监”。这些卿监官的政治作用都有限。

大理寺与刑部分工不同:大理寺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和京师徒刑以上的案件,判决后要送刑部复查,死刑则呈送皇帝批准。刑部则负责全国的司法行政和审判重大案件,凡地方的死刑案件要送大理寺复查。

此外还有秘书、殿中、内侍三省,其长官也都称“监”。

秘书省掌管经籍图书之事,下领著作局和司天台。

殿中省和内侍省为内廷掌管皇帝诏旨传递和衣食起居等事的机构。

中央官署除上述外还有其他,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东宫官署

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位于太极宫东面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春宫”、“青宫”;国储所居,故又曰“储宫”。

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从一品东宫的职官,他们负责教导、辅佐太子处理朝政事务。不同于正一品,从一品的职务是有实权的,各有明确的职责。但是这些皆不是常设的官职,若无德高望重的大臣,或是皇帝信任的大臣,一般不设,只会空置。

如:因李世民信任,贞观十六年九月丁巳,唐太宗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

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从二品东宫的职官,“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他们负责协助三师教导、辅佐太子,同时也可监视三师,看其是否有教导太子的德行。

东宫主要官署:

詹士府负责掌管东宫事务。掌东宫家令、率更、仆三寺及左右卫、左右司御、左右清道、左右监门、左右内十率府之政,主要负责管理东宫行政事务,可以说是朝廷尚书省的微缩版。

此外,隋朝的门下坊改称左春坊,殿书坊改称右春坊,同为詹士府内部机构,职似朝廷中书省、门下省的微缩版。

在左春坊之下设崇文馆,掌图书经籍;司经局掌校刊经史;典膳局、药藏局、内直局、典设局和官门局,负责太子的衣食住行。以上这些机构,与中央官署中的弘文馆、秘书省、殿中省大体对应。另外还设立东宫三寺,即家令寺、率更寺和仆寺,负责东宫具体事务的执行,也与九寺五监相对应。虽然东宫官职庞大繁多,但实际上多为闲职。

宫官官署

系仿照朝廷六部尚书制度而置,分设六尚,即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下统二十四司,分掌宫廷事务。

如:电视剧《宫心计》中司设隶属尚寝局,司膳隶属尚食局,司珍、司制则隶属尚功局。

中央禁军

唐代禁卫军有南衙、北衙之分。

南衙隶属宰相府,由宰相管辖,分隶十二卫;因宰相办公处设在皇宫南面,故称南衙。

北衙为禁军,有羽林、龙武、神武、神策四军,由皇帝直辖。禁军总部设在皇宫北面、故称北衙。

意在:文武区别、更相检伺。

为何皇帝要直辖北门禁军,这就不得不提北门的地位,北门有两层含义:

一指长安城北面正门玄武门;

一指禁军羽林诸将。(因羽林军屯于宫城北面)

最早的北衙禁军又叫元从禁军或北门屯兵,是唐初李渊将随他起兵的三万人留作京师戍卫,屯于玄武门。

唐朝禁军在安史之乱以前,其主要职责就是担任宿卫任务,跟前朝别无二致,后期边境外患严重,还会随征出战。

北衙禁军由两个系统组成:

其一,由百骑(李世民时)而千骑,由千骑(武后时)而万骑(李显时),由万骑再到左右龙武军(李隆基时);

其二,由北衙七营而左右屯营(李世民时),由左右屯营再到左右羽林军(李治时)。

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通称“羽林亲军”,为大唐天子最为信任之禁卫军,驻防于大明宫左右两侧。

中唐之前,充任羽林大将军的,不是皇亲国戚,就是皇帝最为亲信的将领。故其地位,远在南衙诸卫大将军之上。

又由于羽林军是宿卫京师、保卫皇宫的精锐之师,宫廷权利的更迭,几乎全在于谁能够真正掌握了羽林军,赢得了羽林军将士的真正效忠。

如:武则天依靠禁军讨伐政敌,而稳固了帝位;宰相张柬之率领禁军发动政变,方结束了女皇时代;中宗平定太子李重俊兵变,双方都依靠了禁军的向背;而李隆基能够一举消灭貌似强大的韦后集团,能够敉平太平公主的未遂政变,依靠的也是禁军。

说完北衙的禁军(大都是招募配充的),下来看一看南衙的十六卫。

南衙府兵与北衙禁军是交错宿卫,相互牵制。

十六卫有: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

唐朝在全国范围设置“折冲府”;前“十二卫”遥领天下个折冲府,分领诸军府到长安上番宿卫的府兵,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后四卫”掌诸门禁卫或为皇帝侍从、仪卫。

强调几个名词:

折冲府:唐代府兵制基层组织军府的名称。负责府兵平日的选拔训练。

遥领:十六卫大将军对军府管理的府兵并不具备真正的战时指挥权。战时由皇帝临时派行军大元帅为最高指挥官。

府兵制:兵农合一,平时务农,农隙训练,自带口粮马匹,有事出征,不能长期戍守外面,统领的将军是由皇帝选派,兵和将不认识,保障了后勤供给,避免将和兵联合起来拥兵自重,打完仗就又回来种地。这是一种服役义务,作为兵源补给,其主要任务是番上宿卫和征防。

番上宿卫:即轮流到京师宿卫,按照距离长安的远近分别给番。法令规定:百里外五番(即各府内兵士以五人为一组,此五人轮流上长安宿卫,以下类推,但七番、九番分组不尽,当有剩员),五百里外七番,一千里外八番,每番一个月;二千里外九番,每番两个月。内府卫士(三卫)除两京及其附近诸州必须番上宿卫以外,余州都纳资代役。

府兵(各将军府或都督府里的兵士)到长安宿卫,由十二卫将军分领。出兵征防则由朝廷命将统率,调遣时必须持兵部所下鱼符,经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后,才得发兵。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唐中期之後边患增加,用兵不断,戍期延长,加上腐败日益严重,宦官掌权,边将侵吞士兵财物,强迫士兵为自己服苦役,因此无人愿当府兵。天宝八年(年),管理府兵的折冲府已经无兵可交。唐政府不得不停止征发府兵,改行募兵制。唐初曾在局部边地少量募兵,自玄宗时开始盛行,开元年间,京师宿卫、边镇戍兵和地方武力基本上俱为募兵充任。

中唐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其基础上的府兵制土崩瓦解,十六卫丧失战斗力,从此之后,仅为仪饰之用。

均田制:国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种,农民要交租,承担一定徭役兵役。无主荒地得以利用,保证了农业发展,也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十六卫大将军(官名合称),唐朝十六卫长官每卫一人,正三品,掌宫禁宿卫、巡警、仪仗,并统内外府的府兵。

府县官署

唐代的地方行政系统,在唐代前期,采用州、县二级制。到唐代中期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同时出现了新的二级行政区——府。

1.州

长官:刺史

通判官(上佐):长史、司马

没有具体职事,辅佐刺史处理州事,但又往往成为安排闲冗官员的职位。

判官:曹参军事

判司指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参军,与朝廷尚书省六部相对应,具体分管州的官吏考课、礼仪、赋税、仓库、户口、驿传、刑狱和工程水利筹各个方面的事务。

检勾官:录事参军事

负责监察举劾本州六曹官吏,相当于朝廷御史台与尚书左右丞的职责。

唐代的州级官员还有经学博士、医学博士、市令等,分别负责学校、医药与市场交易。

2.县

长官:县令

通判官:县丞

县丞是县令的副手,相当于州上佐。

判官:县尉

负责管辖诸曹吏员、追捕盗贼,相当于州判司。

检勾官:主簿

负责勾检稽失,监察官吏,相当于州录事参军。

唐代最盛的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全国有府州三百二十八个,县一千五百七十三个,可见唐代地方官吏系统的庞大。

随着时间的发展,唐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府与道的出现。

3.府

府的设官与州相同,仅名称稍有变化,如其长官改称尹,副长官改称少尹等。

此外,在边疆地区还设置都护府,以管辖广大边境区域,都护府的设官也与州相同,仅其长官称为都护与副都护。

4.道

道在唐代前期,是一种监察区。

贞观元年(),唐太宗“因山河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各道由皇帝不定期派巡察使或采访使巡视,监察地方官吏和了解各地情况。

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又因十道分为十五道,置十五采访使,检查如汉刺史之职”。

唐代后期,道的长官观察使一般都兼任节度使,拥有军权,权力更大,形成大小不等的方镇。各个方镇管辖的行政区域也称为道,这样的道到唐宪宗元和时有四十七个。

道的长官的下属,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等一大批幕职官员。

进奏院

进奏院在唐中期出现,一般由政府设立的道(大小相当于今天的省)或节度使的藩镇派出,费用也由地方承担。由于唐中期以后地方节度使独揽军权、财权,皇帝也忌惮三分,因此其驻京办也受到重视。那时进奏院设在皇城要地,占地面积在平方米左右,鼎盛时期进奏院长官竟拥有副宰相的地位。唐后期,甚至出现地方驻京办人员暗杀京官的情况。其实就是窃取京城各种机密的情报间谍机构。

到唐朝后期,这种进奏院在长安多至50多个。为了获取中央的情报,进奏院获得了地方提供的充足经费,甚至承担起银行、汇兑的职能。

讲完了官署,最后我们看看唐朝官员的品级。

官员的品级

唐代沿袭隋制,把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级。

包含爵,文武散官,职事官,勋位等品阶。

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

注: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官和僚有品级都是国家干部。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和技术性服务而已。

唐代的品级与散官还与官员服饰等级制度相联系。唐代规定,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

鱼符

同时,唐代高级官员都有一个表示其身份的鱼符,以袋盛之,称为“鱼袋”。三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金饰之,称为金鱼袋。五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银饰之,称为银鱼袋。

唐承隋制,文武官员均可授勋官,共有十二级。按照规定,勋官可以与相应品级的公卿大臣处于同等班位。但实际上由于授勋过多,动以万计,因此无职事的勋官实际地位往往在胥吏之下,仅仅成为一种授予的官员荣誉称号,有待遇无实权。

一品、二品一般也都是虚职,或是不常设,还有些散官有官名而无职事,这样以来三品的官员都算非常显赫了。

《盛世凌烟》小说封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3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