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清代和明代相比,在吏治问题上似乎更为严重,尤其是地方官。按制度,各省督抚受到都察院监察御史以及皇帝的直接约束,但自康熙以后,地方督抚贪污大案时有发生,而且有的省份几乎是呈现出断崖式的腐败。那么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呢?这就得从“巡按”这个制度说起了。巡按始于唐代,以后又有监察史奉诏巡按州县之制。明太祖朱元璋派御史巡按州县,终明一代是重要的监察制度。当然,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明代后期政治腐败,巡按御史多有贪败者,但这毕竟是极而言之。清初时期很重视地方官吏和政务的监察。顺治元年五月进入北京后,便沿袭明朝旧制设立巡按制度,并陆续对顺天、真定、宣大、山东、山西、河南和甘肃等地派出巡按御史。尽管清初的巡按大多是明朝旧官,良莠不齐,不过对于整顿地方吏治而言,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来御史巡按可以长期地执行下去并形成定制,但巡按御史的权力终因触及到满族贵族的利益,引起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反对,并最终被废除。这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思考的。巡按的派遣是为监察地方而设立的,它具有权力重大、一年一任、只察大体、以贱临贵的特点。随着明后期督抚向地方官转化,巡按监察的对象已由原来的三司变为督抚,按抚之争在明中叶以后就异常激烈。清朝入关后,承继了明朝的制度,但又有很大的不同。明代督抚仍列入中央职官,三司名义上仍是地方最高长官。但清代督抚从一开始就以地方最高长官出现的,而三司不再有其原来的地位,哪怕是名义上的。这就存在一个问题:督抚执掌一方,谁来进行监督?这是巡按制度废遣之争的一个核心问题。满洲贵族为什么对巡按御史如此忌恨?这一点只有查清清初督抚的出身情况才能下结论。巡按肩负监察督抚的使命,这是明朝的旧制,但明朝督抚例带宪衔,本身也是监察官。清代则不然,虽仍有宪衔,但因其已成为地方官,所以其宪衔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因此谁对其监督就十分重要。清初的督抚因满族官员不习汉语,不谙地方民情,不可能由其出任;汉族官朝廷又不信任,所以主要由入关前编入汉军八旗的“辽左旧人”特别是文馆人员担任,总督绝大多数和巡抚的半数以上都是这样。因为督抚多系辽左旧人,多是汉军旗人,那么他们的任革升降便与议政王、贝勒有着密切的关系。八旗制度下,旗人必须编入八旗各牛录,听从本牛录、本甲喇、本旗固山的管辖,如是下五旗,他们则分别是该旗王、贝勒等的属人,与本主有君臣之义。他们的出仕为官及升降任免,在很大程度上与本主有关系,同时也受到本主的保护。巡按御史在事实上形成了对督抚的监督、纠察,这就限制了督抚的权力,使后者不能为所欲为。因此,从利害、亲密关系而言,八旗王公贵族厌恶巡按对督抚的钳制。而汉官自然是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反对废除巡按制度,拼死力争。尽管终顺治一朝巡按制度一直存在,但在顺治帝死后四个月还是被废除了。巡按御史之罢,影响十分深远,当时就有人指出它带来的弊端:削弱了都察院对地方的监督权,地方督抚贪污纵恣为所欲为。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指出:“若夫倚势作威,受脙不法,此特其人之不称职耳。不以守令之贫贱而废郡县,岂以巡方之浊乱而停御史乎!”废除巡按的弊端很快就暴露出来。康熙十七年(),工部右侍郎田六善指出:“今日官至督抚,居莫敢谁何之势,自非大贤,鲜不纵恣”。于是在康熙十九年()又议“选重臣巡察地方”,令大学士九卿讨论。以明珠为首的满族贵族坚持反对,汉官唯唯诺诺不敢提出相反意见,但也默不表态,康熙帝无奈之下令暂停议论恢复巡按之制。满官之所以请罢巡按及反对恢复巡按之制,主要是想摆脱言官的监督,派遣家奴在地方巧取豪夺,这类事情在康熙中叶已经十分突出。以后随着密奏制度的推行,清廷误以为找到了监督地方督抚的极好形式,但密奏的作用与巡按相去甚远。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会走向腐败,这是历史的规律。这也是康、雍、乾三代帝王一再倡导廉洁而地方督抚贪赃累累的缘故。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