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资治通鉴有才干人品好就要重用权谋家用人

发布时间:2022/12/2 5:21:33   

《资治通鉴》汉纪一第9卷

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年)

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汉王于是对陈平有了猜疑,即召他的引荐人魏无知前来责问。魏无知说:“我推荐陈平时说的是他的才能,陛下现在所责问的是他的品行。如今若有人虽具有尾生、孝已那样守信义、重孝顺的品行,却无对决定胜负命运有所补益的才能,陛下又哪会有什么闲心去使用他啊!现今楚汉抗衡,我荐举腹怀奇谋异计的人,只是考虑他的计策是否确实对国家有利,至于私通嫂子、收取贿赂,又有什么值得去怀疑的呢!”

之前的文章提过,陈平一开始在魏王、项羽手下干过,后来因为一些变故,走了为魏无知的路子跳槽到了刘邦这里。

刘邦觉得陈平这小子很对味,让他搞情报工作负责对内监察。

这让很多将领对他有意见,让没资历、没功劳的家伙来监督这些沛县跟着刘邦出来的元老?

谁会服气?

于是发生了上面这段材料之前的故事。

周勃、灌婴等人,把陈平利用监察职务收受贿赂以及以前的盗嫂(和嫂子不清不楚)的黑材料一把捅到了刘邦那里,想把陈平搞掉。

刘邦没找陈平算账,而是先找推荐陈平的魏无知算账。

上面的材料就是魏无知给刘邦的回复。

这段材料,看似魏无知给陈平辩解,其实更是揭示了一个道理,作为领导,不同时期利益诉求不同,必定导致对人才使用的侧重点不同。

下面一点点分析魏无知这番话到底有什么意思。

1.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

这话看起来,魏无知说的能力,刘邦说的是品行。对应在陈平身上反应的就是,陈平貌似是个有能力但是品行不咋的的人。

其实这也反应了大多人的情况。

如果说,把人的能力和品行做一个四象限。

那么所有人必然为这4种,有能力有品行,有能力没品行,没能力有品行,没能力没品行。

假如你是领导,你会用哪种人?坚决不用哪种人?

用,肯定是有能力有品行的。不用,肯定是没能力没品行的。

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有能力有品行的人比大熊猫还稀少,没能力没品行的人却挺多的。

说这个,重点不是选谁什么人,谁更好,而是要认识到,极其完美的人注定是少数,你可能一生都遇不上一个。

所以,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有他的特性,包容这种个体的差异。

2.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

尾生这个典故出自《庄子·盗跖》。

有人叫尾生的小伙子和姑娘定在桥下越会,结果姑娘没来,又爆发洪水,小伙子不愿走,结果被淹死了。

孝已这个典故说的商朝武丁的太子,本名叫祖已,因为很孝顺所以又叫孝已,据说他每天晚上要起来五次看看父母是否睡的好。

魏无知用这两个典故指代的是人的好品行。

但是,话锋一转,这好品行对刘邦有什么用?

能让项羽吃败仗吗?能攻城略地吗?能杀伤敌军吗?能筹集粮草辎重吗?

这就叫“无益胜负之数。”对胜败一点用处都没有。

每一个人都其实都有多个标签,比如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比如奸懒馋滑贪卑毒狠诈阴。

但是这些标签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评判的标准其实因人而定。

对于事物的所有评判的标准都是人制定的,人说这好,这就好,人说这差,这就差。

唐朝以肥为美,现在都觉得瘦一点好,但是以肥为美亦或者以瘦为美真的是这东西天生就是漂亮的?

主要还是以人的观点而转移。

所以,回到魏无知的话延展开来,所谓好坏相对而言,取决于你用什么标准参照系。

而回到用人这个维度,所谓好坏,其实很简单,人的这个特性、标签对自己有利、有好处,就好,没好处甚至有坏处就坏,就这么简单。

而在《资治通鉴·唐纪》跟直接点明了“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3.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

这是魏无知对当前局势的分析,这点很关键。

从生存角度上来说,楚汉你死我活,不把对方搞死誓不罢休。

从利益角度上来说,楚汉本质上都是想把对方的利益吞下去,属于在谋求现有基本盘之外的额外利益。

通俗点说现在就是在把蛋糕做大(抢别人的蛋糕)的过程。

既然如此,主要目的就是活下去,抢更多。

那么,用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

其一,怎么把楚国项羽弄死。

其二,怎么能多攻下楚国的地盘。

所以,所用人才好不好,主要就取决于这两点,能做到,就好对刘邦有利,做不到啥用都没用。

这里魏无知提到当前局势,从时间维度上展开,其实分三个阶段。

其一,争抢阶段,抢地盘把蛋糕、利益做大,可以理解为一个公司上升期。

其二,保存阶段,把现有的蛋糕、利益稳固住别流失,可以理解为一个公司的成熟期。

其三,求活阶段,蛋糕在变小,利益在流逝,快活不下去了,可以理解为公司进入衰退。

每个阶段要用的人才其实也不一样。

尤其是当把公司换成一个领导的个人利益时,你能看明白为什么古代帝王会想杀功臣。

4.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经过上面的铺垫,魏无知为陈平算是真正的辩护了一句。

陈平是和嫂子不清不楚,是收了贿赂,就算如此,又怎么样?

只要陈平的计谋能帮你刘邦干死项羽,这就完全够了。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这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分。

用人是个技术活,不是说这个人有本事就用,也不是说这个人品行好就用。

用人需要综合考量。

用一个人一方面是用他有利的一面带来效益,同时也要忍受他的负面带来的损失。

两者综合起来才是这个人带来的最终利益。

但是,用人者,不同阶段用的倾向有所不同。

可以是开拓市场,可以是为了维护自己权力稳定,因人而异,也在时刻变化。

当用人者目标取向发生转变,所用之人,他产生最终利益无法满足预期,那么哪怕这个人能力再强、本事再大,都要闲置甚至除掉。

这不是人情,这是用人必须思考的利益计算。

很现实,也很残酷,但这个躲不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5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