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两周逃出脏乱房间回归舒适积极的人生状

发布时间:2023/5/3 22:09:32   
白癜风有哪些原因 http://m.39.net/disease/a_6141067.html

近几年,断舍离似乎成了大家愿意持续讨论的话题,甚至很多人会吐槽,不是不想扔,只是看看这个又舍不得,看看那个又觉得扔了可惜,反正就是平时不会用,说到要舍弃就突然觉得还能用——特别是面对满衣柜的衣服,纠结的心态尤为明显。

这不,这几天好歹进入了夏天模式,衣柜的衣服也要打包换季了。冬天的衣服很多都还没来得及穿,就又放进了真空压缩袋,再将夏天的衣服一件件挂进衣柜,就这样忙活大半天。收起来的和拿出来的衣服,其实能穿的就那么几件,可衣柜里却塞得满满当当。

毫不夸张地说,有些衣服拿进拿出好几年了,愣是没有上过身。甚至有些衣服明明已经裹不住小肚腩了,但心里总会想着,“也许,明年我瘦了就可以穿了,这件衣服还很新,扔了怪可惜的。”于是,一边感叹着,一边在心里寻找各种不扔的理由,总之就是不愿意断、舍、离。

不仅是衣服,有些人还喜欢收集各种物品,比如旧的家具家电,认为旧物自带一种生活的气息,值得收藏起来。于是,家里的空间被各种物品占据,可以活动的区域越来越小,久而久之,家里甚至“站不下脚”。房间变得凌乱后,不仅自信度开始下降,而且在看到脏乱的房间时,内心也会变得凌乱起来。

独立经济评论家胜间和代在其所著的《两周逃出脏乱房间》一书中写道,心和身体息息相关,心和物品的状况也息息相关。改变房间的凌乱状态,内心也就不再凌乱。

胜间和代,现担任监察与分析株式会社董事长、日本中央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在自己开设的培训班“胜间学堂”开展“五年后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教育项目。著有《时间,会用才能身价倍增》《钱不要存银行》《白骨精学习法》等书。

在《两周逃出脏乱房间》一书中,胜间和代分享了自己通过收拾整理“脏乱房间”后,使人生焕然一新的经历。甚至坦言47岁的自己因为践行了断舍离,使得人生出现了转机,家里的空间变得开阔,不再因找不到某件物品而焦急,不再只穿邹巴巴的那几件衣服,开始享受自己动手做健康美食的乐趣,也更愿意邀请朋友来家里聚会,甚至还因此找到了另一半,挽回了自己后半生。

01.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一词最早是山下英子女士结合从瑜伽中学习的“断行”“舍行”“离行”的思想创造而成的新词。它指的是一种通过整理物品认识自我,理清内心的混沌,从而让人生更加舒适畅快的行为技术。如今,我们提到的“断舍离”,一般作为“舍弃”的含义被广泛使用。

在书中,胜间和代提到,曾经的自己不善整理,更加不懂得如何去断舍离,并坦言自己此前一直拒绝类似与在家中接受采访的邀约,其真正的原因是乱七八糟的家里实在难以向大家展示。虽然每天都会动手打扫,但依然无奈地发现——上自架子下至脚边,东西堆积得到处都是,让人无从下手。

于是,胜间和代想到了“断舍离”,但也仅限于每隔四五年搬一次家,以此作为强迫自己减少持有的物品。但是,这显然不是真正的断舍离,也显然不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和改观。

胜间和代坦言,触动自己内心想要摆脱“脏乱房间”,是在某个电视节目中,当自己提到不能把家里打扫得干净整洁时,一位“这是因为你没有性生活,被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转而依赖物件,才变得不会收拾。”面对咨询师过于一针见血的分析,胜间和代只得苦笑,并感到十分羞愧。

说实话,看到这位咨询师的分析,我有些发懵,这咨询师还真是牙尖嘴利,这都哪跟哪啊?但胜间和代接下来的分析,又让我不得不承认生活在脏乱房子里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一个人的自信程度和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的感受会直线下降,自我价值感也会降低,尤其是在恋爱方面......整日里被一种浑噩感包围着,继而引发恶性循环:房子脏乱,因此没有自信;没有自信,因此无法对恋爱抱持积极心态。

虽然之前也看到过有人说,“断舍离可以赚钱”“断舍离让人变瘦”“断舍离之后运气变好了”等等关于断舍离之后的美好变化,但没有行动之前,心里却始终抱着质疑的态度——只不过是扔掉一些东西而已,会有那么大的效果吗?

可是,当自己真正行动起来,才发现,原来断舍离的过程,竟然真的具备如此神奇的“功效”!

02.断舍离带给我们的现实利益

许多人开始断舍离后就变瘦了,胜间和代也表示,虽然每天吃的食物量丝毫没有减少,但是经过为期一个月的断舍离,体重减轻了两千克左右。而且,这减少的两千克全部是人体脂肪。胜间和代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活动得更加勤快了。

那一刻,胜间和代感叹:原来“扔了就瘦了”是真的!

并且,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断舍离后,最大的收获是——做任何事情都变得简单了。

我们知道,断舍离的最终本质就是一个舍字,简单地说就是舍弃物品。在进行了一番比对和舍弃之后,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哪些东西是自己不需要的,因此,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们就会避免去购买这类东西,这也就是有些人说“断舍离可以赚钱”的由来。

如果你也做过断舍离,你或许也会发现,在整理舍弃的过程中,你源源不断地发现了很多你曾经以为缺少而想要购买的东西,比如冬天用的手套,帽子,比如墨镜,粉底液等等。并且,因为东西太多,用不到的东西塞满了柜子,还会导致合适的衣服不是随便乱扔就是皱皱的被塞在某个角落,要穿的时候找不到,找到的时候又过来穿着的季节。

断舍离的过程,就是不需要的东西逐渐减少而必要的物品不断增加的过程。

因为舍弃了不需要的众多物品,原本放满了物品、不再有使用空间的房间,经过断舍离之后都焕发了新生,空间变大了,物品不再杂乱了,人的心境也相应地产生了变化。

因为整理而改变自己的整理师袁春楠,在走出人生低谷时,曾感叹,当一个人真心想要改变时,整理,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一组重复的动作,它有着实实在在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开启心智,足以改变人生。

03.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到断舍离,改变脏乱房间的局面呢?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和尚下山化缘,途经一条小河,正要过河时,忽然看见一个妇人站在河边发愣,原来妇人惧水不敢轻易过河。老和尚立刻上前将那个妇人背过了河。

放下妇人继续赶路时,小和尚开始抱怨老和尚,认为一个出家人不该近女色,又怎能背妇人过河?

老和尚一直沉默着,怎奈小和尚一路絮叨,最后,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你之所以到现在还喋喋不休,是因为你一直都没有在心中放下这件事,而我在放下妇人后,就把这件事放下了,所以才不会像你一样。”

小和尚听后,顿时哑口无言。

你如何看待一件事,直接决定了你做这件事的态度。老和尚认为背妇人过河是助人,而同样的事在小和尚眼里却变成了近女色。真正是不一样的思维决定了看事物的角度。

一个人的改变首先要从思维开始,同样地,想改变脏乱房间的局面,改变思维模式是第一步。

即便是工作上会进行逻辑思考、做事有计划的人,很多时候到了个人生活的领域,也会掉进思维方式的陷阱。

胜间和代认为,东西越攒越多的人和舍不得丢东西的人往往都会陷入思维方式的陷阱。一旦有了失败的整理经历,就会从心中产生放弃的打算,认为“反正就算收拾干净了也只能保持一小段时间”“我不会整理,这种性格很难改变,好像是天生的”。

一旦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就永远没办法断舍离。认识到束缚自己的错误思维,并从中脱离出来,才是走向断舍离的第一步。

怎么做才能避免掉进思维方式的陷阱呢?

造成我们存积物品的大体有三个思维陷阱——以高效为名的“懒惰的陷阱”、购物时批量购买更划算的“批量处理的陷阱”、舍不得丢弃时陷入的“沉没成本的陷阱”。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懒惰的陷阱。

当你遇见一些打着“高效”和“方便”字眼的宣传口号时,你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那会是真的高效还是只是懒惰的借口?

就拿健身和减肥来说吧,本来只要每天跑步和训练腹肌就可以了,可是购物网站上推荐了好多看似神奇的健身器材,给人一种“有了这个器材就能坚持”的错觉,让人下意识地掏钱购买。但是,买回来之后呢?你真的坚持下来了吗?

这里有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因为买了器材而坚持下来,倒是搁在一边落了灰的器材,不仅对减肥没有起到任何帮助,到头来还增加了房间的负担。

胜间和代将这种相信“有了这些就能达到轻松锻炼的目的”的思维称之为出于想要轻松瘦身,什么都不做也能安心的偷懒心理,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懒惰成本”。

其次,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叫做“批量处理”的陷阱。

我们在购物时,常常会在心里计算对比物品的价格。最后得出,购物时批量购买会更加经济和高效。

比如,靠近住处的超市价格偏高,而价格低廉的超市却稍远些。于是我们每次去低价超市时,总会一次性购买大量的物品,我们想着,好不容易来便宜点的超市,多买一些也是省钱啊!结果就导致了,即使不需要的东西也买回了家,最后没有派上用场就腐烂被白白扔掉了。

其实,坐下来算一算,你会发现,看似省钱的大量采购,其实并没有为我们省下钱来,反倒是白白浪费了很多东西,着实可惜。

批量处理,不仅体现在购买物品上,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陷入这个陷阱,比如洗衣洗、碗、扫除等,我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误以为集中处理会更高效经济。

其实,这种思维让我们跨入了一种思维误区。试想,堆积如山的碗筷,你洗的时候花费的时间会不会更多,与此同时心情也是不好的。如果每次都及时处理,是不是处理起来就特别快?扫除也是一个道理,时间久了,厨房的油渍越积越厚,每次看到不仅影响心情还会把清洁的时间一推再推,等到真正决定扫除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和油污作斗争。完全不是每天用抹布一擦而过那么简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什么,只要不一直堆积,其实处理起来不需要费太大功夫。

最后我们来说说“沉没成本”的陷阱。

所谓“沉没成本”指的是现有价值为零,由于过去投入了大笔费用而产生的成本。我们在舍不得丢弃东西这一心理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无形中被“沉没成本”给绑架了。

比如数码相机,即使现在没有使用,也知道今后使用的概率几乎为零,但因为购买时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于是一再纠结,几乎是很慢下定决定扔掉。

其实,现在不用的物品相当于对自己的价值为零,而随着技术的变革,原本再昂贵也会变成老掉牙的物件,所以市场价值也基本为零。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无法摆脱曾经花费了大价钱的心理。

胜间和代认为,人的认识会产生偏差,因此必须有意识地摆脱“沉没成本”带来的影响,正确地判断事物的价值。

那么,物品真正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用经济学概念来说,物品的价值由它的效用和使用时间的长短决定。

简单说就是,你持有的物品对自己有多大帮助、会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决定了物品真正的价值。只要本人因为拥有而感到满足,它的效用就高,就可以说那是有价值的。

然而,人类往往会错误判断物品带来的效用。比如觉得某件衣服很可爱,于是买下来,实际上却因为不适合自己或穿着不舒服,而造成不愉快的感受。此刻才发现衣服的效用很低,对自己也没有价值。

有时候,我们会对自己一度拥有的东西产生感情,从而高估失去时的痛苦。这就是禀赋效应。不得不说,这也是我们在断舍离时的一大阻碍。

错误估计物品效用的时候也好,物品效用降低的时候也好,重要的是不被禀赋效应和沉没成本这些不理智的心理束缚,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决定物品的去留。

事实上,断舍离并不等于扔掉,而是重新审视自己与物、事、人的关系。

注意到思维方式的陷阱,成功改变过往的思维模式之后,拿出行动与干劲:从扔掉不用的东西开始,从简单且效果明显的地方开始,不要想着一次性全部做完,养成防止脏乱反弹的生活习惯——记住四个规则,只需两周便可成功逃出脏乱房间。

那时,你会发现,回归舒适积极的人生状态,重拾从容与自信,你的人生也因此开启了良性循环模式!

当一个人真心想要改变时,整理,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一组重复的动作,它有着实实在在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开启心智,足以改变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4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