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监察器 >> 监察器前景 >> 说最狂的话,打最猛的仗
魏忠贤
01
天启五年(年)八月,山海关总兵马世龙在柳河和清军打了一场遭遇战,大败而归。
魏忠贤却高兴坏了,抓住有利时机,鼓动手下御史弹劾蓟辽督师孙承宗。
最终孙承宗被朱由校解职,放归高阳老家闲住。
老孙头下台之后,魏忠贤特地向朱由校推荐阉党中人高第为兵部尚书,让高第接孙承宗的班。
为什么是高第?
1、高第是万历十七年(年)的进士,这种资历放眼当时的朝廷内外都找不出五个。
2、高第一向主张把关外军队全部撤回关内,朝廷只需固守山海关即可。这个意见正好与孙承宗相反。魏忠贤要想推翻孙承宗之前所做的一切,高第就是其忠实的执行者。
可魏忠贤没想到的是,他跟高第说了自己的想法之后,高第的头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
普天下谁不知道,当上辽东经略就等于提前判了死刑。
高第向魏忠贤求饶:“你把我放在什么地方都行,我就是不去辽东。”
魏公公的白眼儿都快翻到天上了:“你不去?难道我去?这事儿没商量!”
就这样,天启五年(年)十月初,朱由校接受魏忠贤建议和部院大臣廷推,正式委派高第以兵部尚书衔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军务。
高第很不情愿去了山海关。
到了山海关之后,他一不修城,二不练兵,整天就琢磨,怎么样逃跑还不被追责。
恰好,天启六年(年)正月初六,高第接到哨探探报:
后金军大概在正月十五前后渡过大凌河,准备抢劫宁远、锦州、右屯等地方的粮食。
上一次后金大规模进攻辽东是什么时候?
天启二年(年)!
那后金停滞了四年的战争脚步,为啥又开动了?
因为大明辽东军政一把手换人了呗!
听闻孙老头回家了,努尔哈赤来了精神。
孙承宗这种人不是量产货,他走了,代表对面的大明又有便宜可以占了。
朱由校得到消息,下旨让高第保护好粮食。
高第高兴坏了!终于可以回家了!
高第表示坚决完成任务,而且做得很彻底,他把关外所有人吃马嚼的军资都撤进了山海关内。
当然还有关宁军本身。
02
虽然软骨头的高第传命尽撤关外人马,但是大明毕竟养士二百多年,也是培育了些硬骨头。
比如袁崇焕。
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
万历四十七年(年)进士,曾任职福建邵武知县。
天启二年,袁崇焕被监察御史侯恂推荐到兵部,破格担任兵部职方司主事。
就在王化贞广宁兵败(年,后金与明朝的一次大交锋)之后,朝野上下都谈辽色变的时候,袁崇焕单人独骑走遍山海关内外考察边情。
毅然上疏言道:
“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只要给我兵马粮草,我一人就可以守住辽东!
朝廷正愁没有人背锅呢,于是便再次破格,将袁崇焕推向山海关前线。
当时,努尔哈赤攻克了广宁城,但并没有派兵把守,而是把广宁城拆毁后就撤军了。
之后,辽西的一部分土地就被蒙古哈剌慎部占据。
不久,哈剌慎部表示归顺明廷,将辽西的土地让出。
兵部尚书王在晋就命令袁崇焕移驻中前所。
没过多久,王在晋又命袁崇焕驻扎在前屯卫,并向朝廷提请他为宁前兵备佥事。
可以说,王在晋是袁崇焕的伯乐。
但当王在晋主张在山海关新修八里铺时,袁崇焕却第一个上疏反对。
因为他发现了宁远的重要战略意义。
宁远,即今天的辽宁省兴城市,位于辽东湾西岸、辽西走廊中段,西连山海关,东接锦州,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宁远城东北,首山和窟窿山横亘四五里,城池就建在两山对峙之中,易守难攻。城南靠近海边,海中有觉华岛,明军在岛上修有粮库。
这简直是上佳的屯兵地!
在袁崇焕的力主下,孙承宗督师蓟辽期间,宁远城迎来了大整修。
修完的宁远城通高三丈八尺,成为了明廷在关外的第一坚城。
03
而现在,高第要关外人马全撤,朝廷数年的经营毁于一旦。
袁崇焕大义凛然道:“我的官职是宁前道,当与此地共存亡,你们撤你们的,我不撤!”
高第见袁崇焕死活不肯接受命令,干脆不再管他的死活,只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军全部驱赶入关。
山海关外,大明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明史·袁崇焕传》载:
承宗罢,高第来代,谓关外必不可守,令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崇焕亦力争不可,言:“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第无以难,乃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
图源
历史总探长天启六年(年)正月十四,努尔哈赤率领数万大军出沈阳城。
因为高第事先的配合打得太好,后金军这趟出兵跟旅游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右屯、锦州、松山、大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等七座城池,兵锋直指宁远。
正月二十三,后金军进抵宁远城下。
宁远也早已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后金军渡过辽河的消息一传来,袁崇焕就召集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商讨作战计划——
他们将中左所、右屯等处兵马,以及宁远城外的驻军和西洋大炮,全部撤入宁远城内;
宁远城郊外的百姓也一律携带口粮和守城器具入城;
凡是搬不动的,全部烧了,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让后金军一无所得,难以持久作战。
为了在战争过程中不致于出现疏漏和混乱,袁崇焕进行了严密的军事分工:
同知程维楧负责搜查奸细,防止后金细作混入城中(沈阳、辽阳、广宁都是这么丢的);
通判金启倧负责供应全城军民饮食;
卫官裴国珍采办作战所需物料;
宁远卫学训导张大观率领生员守卫街道;
总兵满桂负责提督全城防务,并负责城东的防御工作;
副将左辅负责城西;祖大寿负责城南;朱梅负责城北。
袁崇焕自己总领全局。
并杀气腾腾的下令:
有一人乱行动者即杀!城上防守者擅自下城即杀!
我大清知经略易与,六年正月举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抵宁远。崇焕闻,即偕大将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大寿,守备何可刚等集将士誓死守。崇焕更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乃尽焚城外民居,携守具入城,清野以待。令同知程维楧诘奸,通判启倧具守卒食,辟道上行人。檄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守将杨麒,将士逃至者悉斩,人心始定。
04
后金军扎营于城外西北方向,相距宁远城约五里。
努尔哈赤影视形象
努尔哈赤趾高气昂,先派人往宁远城内招降:“我有大军二十万,拿下小小的宁远城易如反掌。”
袁崇焕自然严词拒绝。
为了挫败努尔哈赤的气焰,袁崇焕让精通西洋炮的家丁罗立向后金大营放了一炮。
后金军被炸死炸伤数十人,努尔哈赤被迫迁营,远离了这种巨炮的射程范围。
二十四日,后金向宁远发动总攻。
袁崇焕安坐城楼,与朝鲜翻译韩瑗等人谈古论今,没有一点担忧的神色。
在与明军的长期作战中,后金军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战法:
军队攻城时,第一个波次是楯车,车前装有五六寸厚的木板,用来抵挡明军的火器;
跟在战车后面的是弓箭手,用来进行远距离的攻击;
再后面是装载泥土用的小推车,用来填平明军的鹿角和壕沟;
排在最后则是重骑兵,人和马都是全副武装,作用是等到明军火炮发射的间隙,重骑兵突然杀出,冲击明军的阵型。
这套战法后金屡试不爽,曾使明军大吃苦头。
但,这次后金军失算了。
宁远之战,明军立于坚城之上,既不怕重甲铁骑冲阵,又可以躲避箭雨的攻击。
等到后金军队逼近宁远城下,明军又即刻铳炮齐发,炮火所到之处,后金军人仰马翻,连坚固的楯车也被击碎。
可是即便如此,后金军还是一波接着一波向前冲。
袁崇焕把库存的一万多两银子都搬到城上,当众下令:凡能击中敌人或不避艰险者,立即赏银一锭。
士卒受到鼓舞,拼死作战,有的面中流矢依然坚守岗位。
后金军伤亡惨重,转而攻打城南角,推楯车,运钩梯蜂拥杀来。
这里要重点说明一下,宁远城的建筑规制是根据西洋炮的放置方位布局的,全城为方形,四面各有两座方形敌台,敌台的三面伸出城外,一面与城相连。
当后金军到达城下时,两边的敌台便调转炮口,打击敌人,造成了很大杀伤。
但是,由于敌台上安放的是小炮,火力和射程不容易击穿楯车的防护木板,这就使得清兵能有机会猛凿城墙。
不多时,宁远城南角就有三、四处高约二丈余的城墙被凿通,情况十分危急。
关键时刻,通判金启倧急中生智献出一条计策:把火药均匀筛在被单上,卷成一捆,抛到城下;趁后金军不明就里之机,明军迅速投下火箭点燃。
城下顿时变成一片火海,后金军许多被活活烧死。
05
惨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半夜。
努尔哈赤见城下堆满了后金军的尸体,被迫下令停止攻城。
袁崇焕挑选了五十名士兵组成敢死队,用绳子放到城下,将没来得及运走的楯车全部烧毁。
二十五日天一亮,努尔哈赤又指挥军队发起猛攻。
战斗更加惨烈,比昨日死伤还多。
到了下午,一向勇猛的八旗兵已被明军的战法吓破了胆,再也不肯靠近城墙。
八旗将领挥舞着马刀驱赶士兵上前,但一到城下,士兵们扭头就往回跑。
战死者的尸体都被运到城西门外各砖窑焚烧,烟尘四起,火光冲天,哭声不绝。
到二十六日,后金军还是将宁远城团团包围着,但不敢靠近,因为一靠近,城上的明军就开炮予以还击。
努尔哈赤恼羞成怒,却无计可施。
这时,巡哨的后金兵回报,明军关外粮草物资都集中在宁远城南的觉华岛上。
于是努尔哈赤派都统武讷格率蒙古兵数万和镶红旗满洲兵八百进攻觉华岛。
因为天气寒冷,后金军踏冰渡海。
觉华岛上,七千余名明军抵挡不住,全部战死,八万二千石粮草尽皆被毁。
努尔哈赤稍解心头之恨,他也知道再围攻宁远得不到什么好处,便于正月二十七日引军退去。
06
宁远之战,是自抚顺之战后明军对后金军在正面战场取得大规模胜利的第一仗。
袁崇焕也因此一战成名。
PS:
宁远城下,努尔哈赤并没有被大炮击中。
因为宁远战后他还亲征了喀尔喀五部。
宁远之战对努尔哈赤的打击主要是来自于精神上的。
努尔哈赤自从25岁以父、祖十三副遗甲征战以来,一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这次兵败于宁远城下,不禁大为愤恨。
七个月后,病逝于沈阳城外四十里的叆鸡堡。
参考文献:《明熹宗实录》、《明史·袁崇焕传》、《清史稿·太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