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言官在明朝扮演着什么角色为什么说他们是被

发布时间:2023/2/13 22:12:35   
初期白癜风用药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922/5716405.html

提起明朝的 治体系,很多人 反应可能是内阁,因为他是明朝最重要的辅 机构,产生了徐阶、杨廷和、张居正等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有人想到的是宦官,因为明朝历史上几次大的动乱,他们都是罪魁祸首之一,也出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历史知名的权阉。然而在明朝的 治体制中,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平时看着文文弱弱,但大事当前能够迅速团结起来,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有时候就连皇帝也不得不向他们妥协,这个群体就是言官集团。

▲明朝言官影视剧照

严格来说,言官并不是明朝首创,但是却在明朝走向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朕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了,苟 事有失,将为天下害”,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于是他就建立了由督查院、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巡按、提刑按察司五类机构组成的监察体系,这体系中的人一般都可以称之为言官,总人数大概有人左右。

明朝言官的选拔异常严格,在 治上必须是“必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之士”,在学识上必须“识达治体知恤民”,在出身上一般“大臣之族不得任科道”,在经验上必须““公明廉重,老成历练之人”,甚至在长相上必须““姿貌雄伟””,通俗来讲就是必须满足讲 治、有才能、重廉洁,出身一般、不畏权贵但还要长的帅,这么筛选下来就只剩一种人了:出身一般且认死理的读书人。

▲明朝言官代表人物——海瑞

虽然言官的选拔条件很高,但进入言官这个群体后,享受到的权力也非常大,规谏皇帝,左右言路,弹劾、纠察百司、百官,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都在他们的职责范围之内,而且这是法定权利,说白了就是骂你也是依法骂你。如果谁被他们攻击了也最多只能申辩申辩,很少有人敢直接与言官对骂,一方面自朱元璋开始就有意加强了对言官的保护,由皇帝在后面撑腰,另一方面就是骂仗,骂仗是个技术活,一般人也不是言官的对手。

那么,这样群没背景、认死理的读书人,是如何影响明朝的历史走向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字:骂!皇帝有错就骂皇上,权臣有错就骂权臣,官僚有错就骂官僚,只不过对不同的人,“骂”的叫法略有不同,对皇帝叫“规谏”,对权臣叫“弹劾”,对普通官员叫“纠察”,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骂”,只不过换了个说法而已。严嵩专权擅 20年,他们就骂了20年,虽然中间牺牲了无数人,但是后继者仍然如飞蛾扑火般冲上去,直到严嵩倒台。明神宗朱翊钧想立郑贵妃生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言官认为不妥,就一直规劝明神宗,直到确定朱常洛为太子才罢休。

▲明朝官员骂仗影视剧照

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言官对明朝历史影响的根本途径是影响皇帝、内阁、宦官三者之间的平衡。正如很多人分析的那样,明朝 治体系是“一人驭两马”,“人”自然指的皇帝,“两马”分别是内阁和宦官,皇帝强势了,能够控制“两马”朝同一个方向努力,帝国运转就会非常流畅,皇帝弱势,则“两马”各自为战,都想按照自己的方向跑路,帝国就会陷入动荡之中。事实上,明朝这两大辅 机构很少能够通力合作,明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动荡之中,而言官的作用就是防止动荡的幅度超过帝国忍受的极限。

比方说,某一时期内阁势力过大,皇帝想要打压内阁,怎么办呢?一个 的选择就是暗示言官“告黑状”,在古代的官场中,能有几人可以做到如于谦、海瑞一般,所以很快就能收到内阁种种不法行为,皇帝就可以变一边表示惋惜,一边举起屠刀;反过来,如果宦官权力过大,皇帝也会进行同样的操作。总之一句话,言官就是皇帝手中的一个火药引子,哪一方出头就点哪一方。

那如果皇帝懒 不管事导致帝国权力失衡,怎么办?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疯狂的规谏,甚至是死谏,比如说海瑞的《治安疏》,将嘉靖皇帝骂的一无是处,气的嘉靖暴跳如雷,大喊“快出抓他,不要让他跑了”,海瑞呢,还真没打算跑,直接买了一副棺材放到家里,等着皇帝问罪。那如果皇帝还不管事怎么办呢?言官就自主寻找攻击目标,内阁强宦官弱,他就攻击内阁;内阁弱宦官强,他就攻击宦官,总之就是枪打出头鸟,维持帝国中央权力平衡。

当然,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万事都有例外,张居正时期皇帝羸弱,言官也想帮着宦官打压一下张居正,可是骂了半天发现,张居正与冯保竟然是战友关系,自己忙了半天没落好还得罪了张居正,于是张居正大手一挥,言官革职的革职,流放的流放,朝廷瞬间安静了。不过,他们虽然干不过活着的张居正,但死了的他们可不怕,在万历皇帝的授意下,一大帮言官揭露张居正生前种种“罪证”,成为张居正被清算的证据。

▲张居正与冯保影视剧照

总结来说,在明朝的 治体系下,言官是皇帝平衡内阁与宦官势力的有力武器,也是内阁与宦官争斗的胜负因素之一,他们都想把言官收到自己的阵营中,但是言官成分来源注定了他们不会屈服于任何一个势力,哪怕对方是皇帝,因为他们心中坚持的是圣人之道。然而,可悲的是,在明朝的 治体系下,内阁与宦官吸引了大多数史学爱好者的眼球,以至于我们习惯性的忽略了他们,对他们在明朝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没有给予最充分的尊重。

史料来源:《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声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3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