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监察器 >> 监察器前景 >> 从庆余年的监察院,回顾历史上那些令人
电视剧《庆余年》最近成为了热门话题,不管是剧情还是剧中的人物,可探讨之处甚多。想必看过的人一定知道,里面有一个非常嚣张的机构——监察院。院长是江湖人闻之色变的陈萍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拥有无上的权利。
剧中的监察院直属庆帝一人,不管是皇子还是其他部门的官员都无权过问,它分为八大处:一处京中监察;二处情报分析;三处制毒制药、研制偏门武器;四处京都以外的监察、情报;五处黑骑;六处暗杀;七处刑审;八处文化局。
以上八大处,可见监察院并非仅是监察,功能多且全面,因此与历史上有名的某些机构有所不同。但是仍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直属皇帝一人。
在电视剧《琅琊榜》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机构——悬镜司。其宗旨是不干朝政,不涉党政,主要负责查办一些隐秘的案子,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其存在的意义类似于特务。
那么历史上还有哪些类似的机构呢?
1、绣衣使者
绣衣使者身着绣衣,持节与虎符可以代理天子行使生杀予夺大权,见绣衣如见天子。据学者考证,绣衣使者最早出现于元鼎二年,即公元前年。有记载曰:“会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奸,京师尤甚……奸益不胜,直指始出矣。”“直指始出”就是“绣衣使者”诞生的标志。
绣衣使者的名字虽然听起来儒雅,但却是一支十分可怕的特殊力量。可以说,武则天时期的“内卫”,明朝时的“锦衣卫”,这些直属皇帝的秘密“特务”,虽名号各自不同,但都有当年“绣衣使者”的影子。
绣衣使者简称“直指”,官位很低,且不是常设官员,但这些人是汉武帝专门挑选、为办理专案特设的。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对皇帝负责,神出鬼没,无处不在,最不讲情面。
绣衣使者的职责“绣衣使者”前期的职责主要是奉命“讨奸”、“治狱”、督察官员、逾制不法的事。他们一度令很多不法官员闻风丧胆。
后来,“绣衣使者”又有了“捕盗”的职责,也就是镇压农民起义。
汉武帝天汉二年,曾爆发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对于当时的风暴,蔡邕曾言:“民不堪命,起为盗贼,关东纷扰,道路不通,绣衣直指之使奋斧钺而并出。”
绣衣使者非常残酷无情,镇压当时,有的地方只有几千人起义,他们屠杀的人却有上万。暴胜之、王贺等人都是此时充任绣衣的,而真正将“绣衣使者”干到巅峰的,当属江充。
江充本名江齐,字次倩,西汉赵国邯郸人。后被汉武帝任命为“直指绣衣使者”,成为汉武帝身边的近臣。
江充负责监督贵戚和近臣的言行,看是否僭越,是否过于奢侈、犯法等。任职期间,行事果决,对皇亲国戚也不徇私情,汉武帝因此对他十分满意。
但此人持身不正,惑上蛊下,交乱君亲,历史上有名的“巫蛊之乱”就是江充引发的,导致几万人被害,就连汉武帝与太子刘据也是骨肉相残,后太子悬梁自尽。最终,江充被汉武帝灭了三族。
绣衣使者在当时只是皇帝的单一代言人,还没有发展为一个规模庞大、功能复杂的机构。
2、梅花内卫
在《神探狄仁杰》中有一个叫梅花内卫的机构,是武则天私自设立的特务机构。虽然集团人数众多,但十分隐秘,要求也非常严格。主要作用是查处违律违法的贪官污吏和不合武则天心意的大臣,换句话说就是排除异己。因为有武则天撑腰,内卫影响力非常之大,令人闻风丧胆。
梅花内卫的头子被称为大阁领,每个成员左臂刻有梅花刺青,是为梅花内卫的标志。他们的选拔十分严格,所以能力自然也不低。在《神探狄仁杰》中的湖州案,李元芳曾和莹玉被内卫追杀时藏在树上不敢下来,躲在水中不敢出去。虽然有探听情况的原因,但也说明梅花内卫的实力足以令人忌惮。
武则天驾崩后,新帝王和以张柬之为首大臣们非常痛恨内卫,立即取消了梅花内卫,内卫们有的被杀,有的隐姓埋名,从此不负当初荣光。
虽然在《神探狄仁杰》中,梅花内卫被塑造成人人避之不及的可怕形象,但在历史上却没有关于梅花内卫的记载。也就是说,梅花内卫有可能是电视剧虚构的。
不过并非凭空虚构,关于内卫,历史上记载武则天时期曾有十二内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长史、左右威卫长史、左右领军卫长史、左右金吾卫。其作用不仅是为了掌管天下军府,同样也是为了替自己除去朝中不合之臣以及李家子孙,保证自己的权力。
所以,梅花内卫也并非完全与历史无关。
3、皇城司
皇城司前身是武德司,为宋代的特务机构,不受三衙辖制,并直属皇帝,权柄甚重。性质类似明代锦衣卫。一掌宫禁宿卫,一掌刺探监察。
宫禁宿卫宋史有曰:皇城司“掌宫城出入之禁令,凡周庐宿卫之事,宫门启闭之节皆隶焉。”神宗朝参知政事张方平曾言“又置亲从官,属皇城司,掌启闭扫除之役,守卫扈从之严。其宿卫之法,殿外则相间设庐,更为防制;殿内则专用亲从,最为亲兵也。”可见皇城司为皇宫防卫体系最核心的部分。
刺探监察《儒林公议》中有言:“太祖尝密遣人于军中伺察外事。”宋太祖时,皇城司最重要的职务,是探查军中情况,预防阴谋作乱。因宋太祖经历过陈桥兵变,故严防诸将串谋及禁军异动。
不同于前面的特务机构,皇城司的福利待遇还是非常好的,但进去也不容易。曾经因为纪律要求严格,还一度禁止饮酒赌博,导致无人应招。
但是皇城司风评很差,作为特务监察机构,皇城司本身极受官僚集团忌惮。兼之多有亲从亲事狂行悖法、纪律废弛。所以两宋之间,素遭诟病。
早在仁宗末年,司马光就曾上书《论皇城司巡查亲事官札子》直指皇城司横行不法,恣意妄为。又熙宁七年,司马光再次上书抨击皇城司构陷诽谤、因言罪事。
总之,皇城司权利很大,连禁军也要靠边站,且待遇优厚。但行事狂妄,极有可能与直属皇帝有关。
4、厂卫
特务机构发展的顶峰,可以说是在明朝,厂卫正是无人不知的明朝内廷侦察机构。
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东、西厂或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锦衣卫长官的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
厂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是明代特务政治的工具,情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皇帝整顿吏治和防治腐败,用于压制明朝文官势力的重要机构。
东厂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设立,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还负责监视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
东厂建立之初,与社会,对国家还是有利的,但是到后期便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历史影响。人为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魏忠贤一手策划的大冤案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西厂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全称西缉事厂。于成化十三年成立,权力超过东厂和锦衣卫,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
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
西厂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谷大用。
内行厂内行厂在正德初年设于荣府旧仓地,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
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察之列,权势居东、西厂之上,用刑尤为酷烈。内行厂跟西厂一样,在正德五年被撤销。
锦衣卫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于洪武十五年正式成立。
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从朱元璋在明初时设立锦衣卫,到正德初期锦衣卫依附东厂提升权利,再到明世宗嘉靖时期锦衣卫权力达到鼎盛时期。明朝末期,锦衣卫沦为东厂附庸,宣告着锦衣卫即将离开历史舞台。
由于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可以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并直接呈送皇帝。所以,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但是,锦衣卫的刑讯范围只针对官员士大夫,所以一般不会审讯以及捉拿普通百姓。
由于权力缺乏限制,锦衣卫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所以总体来说,厂卫,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5、粘杆处
你也许没有听过粘杆处,但一定对”血滴子“有所耳闻。粘杆处,即血滴子,是雍正创立的清朝特务机关,正式名称叫尚虞备用处。
粘杆处原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娱乐组织。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所以这时候的粘杆处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务机关,实则是一个特务组织。
粘杆处的头子名叫粘杆侍卫,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名“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由小特务充任。
平时我们所听到的”血滴子“有可能指的就是粘杆处的这些人。(但另有血滴子是暗器的说法,应当在具体情况下进行分析再做判断。)
雍正去世后,乾隆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死后,嘉庆诛杀和珅,牵连清洗粘杆处,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除。
以上,便是历史上直属皇帝的特务机构,由此可知,特务机构的起源甚早,但其发展的顶峰,当在明朝。从出现,到走上巅峰,再到灭亡,无上的权利也许是成与败的终极原因。
而《庆余年》中的监察院,似乎比这些机构又要高出一筹,因为不仅包含了特务机构应有的功能,还附加了许多辅助的部门,组成一个堪称完美的监察院。
但这个监察院仍然没有避开这个无上的权利,不知是否最终也会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