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监察器 >> 监察器前景 >> 煤矿智能化工业软件领军企业龙软科技研究报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泰君安证券,李沐华,朱丽江)
1.煤炭工业软件第一股迎来发展战略机遇期
二十年磨一剑,龙软科技已成长为我国煤炭工业软件领军企业。年2月,龙软科技成立于北京海淀中关村,自成立起便专注于我国煤炭空间信息研发领域,坚持做自主可控的平台软件。目前公司已经成长为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智能煤矿软件领军企业,并成功将业务拓展至智慧安监、智慧应急等业务领域,是国内唯一具备煤炭行业安全管理与智能矿山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工业软件企业。年中国煤炭企业50强中有44家为公司客户,大中型矿业集团万吨及以上生产矿井的用户比例高达82.9%,位居全行业首位。公司于年登录科创板,自年开始牢牢把握住煤矿智能化东风,迎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公司目前形成了以LongRuanGIS平台为基础的智能矿山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公共安全解决方案两大产品体系。公司基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LongRuanGIS基础平台,开发出满足国家能源局《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版)》标准的LongRuan智能矿山整体解决方案,可提供包括基础平台软件、专业场景应用、管理决策、远程控制各环节在内的智能矿山全流程服务,在行业内享有盛誉。同时也把在煤炭行业长期积累的技术和产品经验向外延伸,推出行业应用范围更广的监管部门智慧应急管理平台、危化企业应急管理平台、智慧园区安全环保监管平台、安全生产信息共享平台等在内的公共安全解决方案,为公司未来实现跨行业发展、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公司实控人毛善君教授技术背景雄厚,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绑定核心骨干利益。公司股权结构稳固,实控人、董事长毛善君教授持有公司股份47.01%,担任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至今,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次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是国内安全生产领域学科带头人。任永智、郭兵、尹华友三位副总经理分别持有公司股份3.35%、2.87%、1.77%。年3月26日,公司面向核心高管及技术骨干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业绩考核目标为以年业绩为基准,-年营收或净利润增速不低于30%/60%/90%,年已经顺利完成激励目标,将公司利益与核心骨干利益实现充分绑定。
连续多年营收保持较快增长,煤矿智能化东风推动营收增长提速。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明确了煤炭行业未来实现智能开采的发展方向,推动公司营收开始实现连续多年较快增长,至年间公司营收年复合增速达到25.63%。年初,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11月25日公布首批71家智能煤矿试点单位,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进程显著加快,推动公司营收增长提速,年公司营收达到2.91亿元,同比增长47.17%。
智能矿山工业软件贡献主要收入来源,智慧安监/应急业务营收开始放量。智能矿山工业软件解决方案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年该业务营收同比增长60.19%至2.38亿元,营收占比自年的65.07%提高至年81.72%,毛利率维持在50%以上。以智慧安监、智慧应急为代表的新型技术服务营收在近三年保持了快速增长,年该业务营收同比增长64.54%至0.34亿元,营收占比自年的2.69%提高至年的11.67%,毛利率由负转正。LongRuanGIS软件销售业务营收占比整体呈现下滑趋势,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煤矿智能化进程的加速,客户更倾向于采购包含基础GIS平台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硬件代购及系统集成业务营收占比也呈现明显下滑趋势,公司业务以软件开发为主,该业务仅为发展软件业务的补充,并非重点发展方向。预计未来公司将呈现智能矿山与公共安全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
公司整体毛利率保持在50%以上,产品化程度相对较高。-年间公司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速高达.47%,实现了快速增长。年由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确认.92万元股份支付费用,以及出于谨慎性原则计提.40万坏账准备,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4.30%至0.63亿元,利润增速低于营收增速。
公司注重研发投入,构筑长期技术壁垒。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的公司,公司非常注重研发投入,公司与北京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成立了“智慧能源和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积极探索GIS技术的行业应用。至年间,公司研发费用率从9.77%稳定提高至12.42%,同期销售费用率从9.95%下降至6.50%、管理费用率从11.16%下滑至7.86%,凸显公司技术立业的决心,也增强了公司的技术壁垒。目前公司多项智能煤矿技术实现了国内乃至全球的技术首创,多次获得煤炭工业协会奖项,并逐渐实现商业化销售,在行业内处于技术领先地位。(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煤矿智能化东风已到,市场空间广阔
煤炭是,并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现状,因而煤炭在过去一直是我国主体能源,在能源安全保障中肩负着“压舱石”和“稳定器”重任。过去十年间,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比自年的68.5%逐渐下降至年的56.0%,仍贡献一半以上能源消费。年3月15日,参加十三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点明了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仍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主力地位,承担起支撑能源、保障能源的重任。
煤矿智能化是双碳背景下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技术内涵十分丰富。智能化煤矿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技术进行深入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现煤矿开拓、采掘、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全过程的智能化运行。根据年6月国家能源局颁布的《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年版)》,明确了智能化井工煤矿需要建设包括智能综合管控平台、智能地质保障系统、智能掘进系统、智能采煤系统等在内的12大类软硬件系统。
煤矿智能化对实现煤矿减人增安提效、促进能源低碳转型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煤矿智能化可以实现煤矿生产本质安全。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可减少高危岗位人员一半以上,条件好的还可形成井下工作面无人采煤、少人值守的场景,避免矿工直接面对灾害事故风险,大幅消除安全生产隐患,从而实现从根本上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自年煤矿智能化建设起步以来,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实现较快下降,特别是年智能化建设提速后死亡率实现大幅下降,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人/百万吨,相交年下降约47%。另一方面,煤矿智能化建设能够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在大规模低成本储能尚未突破、以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的情况下,仍需煤电及煤炭发挥调峰和兜底保障作用。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可以提高煤矿绿色安全生产素质和柔性生产能力,增加供给质量和供给弹性,形成部分生产能力储备,可以更好保证能源供需总量的平衡,在清洁能源供给波动的情况下及时弥补缺口,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顶层设计不断强化,煤矿智能化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年3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年)》,提出煤炭资源高效智能开发及安全绿色利用是煤炭工业两大战略发展方向,正式掀开煤矿智能化浪潮。年3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应急部、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细化提出年、年及年智能煤矿的发展目标,使煤矿智能化建设发展提速。年11月,国家能源局、煤矿安全监察局印发《关于开展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的通知》,确定了首批71处示范煤矿名单,推动一些投资规模大、技术标准高的智能煤矿建设需求出现。年6月,国家能源局正式颁布《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年版)》,首次明确了智能煤矿的12项重点建设内容,规范了智能煤矿投资方向。年4月1日,应急管理部修订后的《煤矿安全规程》开始生效,新增“积极推广自动化、智能化开采,减少井下作业人数”条款。此外山西、内蒙古、陕西等产煤大省也陆续出台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及规划。煤矿智能化顶层设计不断强化,产业趋势逐渐明朗。
煤炭行业集约化程度提升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速创造优良的客观环境。年《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发布以来,我国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落后产能不断淘汰、先进产能持续建设,煤炭行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矿井数量大幅减少,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煤炭生产主力,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我国煤矿数量从年的个下降至年的个左右,原煤产量从34.1亿吨上升至41.3亿吨,年产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数量达到0个以上,煤炭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5%左右,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数量已不足个,产量占比下降至2%。根据应急管理部年制定的《煤矿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预计年我国煤矿数量将减少至处左右;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预计到十四五末期,我国煤矿数量将控制在座左右;这意味着-年间,我国煤矿数量将保持总量相对稳定,结构持续优化的动态调整之中。中大型煤矿对于高标准智能煤矿有更强的建设需求,产业资源向其集中有助于加速智能煤矿建设。
煤炭企业盈利改善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年我国煤炭市场现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二季度以后价格长期呈现高位波动,直至年末增产增供稳价政策效果才开始显现,价格逐渐向下回归合理区间。煤价上涨推动了煤炭企业盈利改善,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营收.6亿元,同比增长58.3%;利润总额达到.1亿元,同比增速高达.7%,煤炭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有望推动其增加智能化建设投入,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华为加码煤矿智能化布局,加速矿山智能化渗透率。年4月,华为公司在内部成立“煤炭军团”,加码煤矿智能化布局。年9月,华为联合国家能源集团发布矿鸿操作系统,核心在于通过统一的煤矿物联网操作系统来帮助构建统一架构的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各种煤矿装备和海量传感器提供统一的接入标准和规范,打破数据孤岛,并通过云平台支持应用伙伴进行智能化应用开发。华为为智能煤矿提供了高质量的5G网络服务,服务器、传感器等智能硬件以及“大数据+AI+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整套能力,有助于各个架构层的厂商协同共享数据,充分发挥各自最大优势,加速矿山智能化渗透率的提升。
多因素共振下智能煤矿建设迎来快速发展。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年我国建成47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至年底累计建成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较年底同比增长65%,其中采煤面个,同比增长43%,掘进面个,同比增长%。通常每个矿区平均同时运行1-2个综采工作面,以及2-4个掘进工作面(比例关系1:2),按照年座煤矿进行测算,我国采掘工作面需求数量合计在00-2个,截止年底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渗透率仅为3.39%-6.78%。从每年新建设完成角度测算,年我国新建设完成44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年新建设完成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年复合增速为64.08%。根据国家能源局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截止目前71处示范煤矿启动建设,计划投资亿元,预计年底可完成建设,全国有近座煤矿正在开展智能化建设,总计划投资规模超亿元。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计,至年我国将建成座以上智能煤矿,智能煤矿建设正在快速发展。
保守测算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投入合计约-亿元。根据产煤大省山西省能源局年11月发布的《山西省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导手册(年版)》披露的数据进行测算,拥有一个采区(1x采煤面+2x掘进面)的低配、中配、高配智能煤矿的智能化建设投入分别为0.61-0.83亿元、1.15-1.61亿元及2.12-2.92亿元,若拥有2个采区则智能化建设投入将分别提高至0.92-1.29亿元、1.72-2.36亿元及3.21-4.38亿元。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年全国煤矿生产能力情况》,年我国年产能在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中,年产能在万吨以上(建设高配)、-万吨之间(建设中配)以及-万吨之间(建设低配)的煤矿数量占比分别为14.01%、16.86%、69.12%。保守假设至年率先完成座大型煤矿的单采区智能化建设,且大型煤矿内部产能结构与年保持不变,则对应十四五期间煤矿智能化建设投入约为-亿元;保守假设未来剩余0座煤矿均改建为低配智能煤矿,将继续带来-亿元建设投入;合计煤矿智能化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考虑到部分大型煤矿将建设多个智能化采区,我们认为未来煤矿智能化实际建设规模有望超预期。
若考虑非煤矿山智能化改造需求,则矿山智能化市场将显著放大。年9月,国家自然资源部公示了《智能矿山建设规范》行业标准,确立了金属及非金属矿山智能化建设的一般原则,规定了在地质与测量、矿产资源储量、矿产资源开发、选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管控方面实现智能化的基本要求。根据年4月应急管理部新闻发布会消息,“目前我国非煤矿山约有3万余座,小型非煤矿山占比85%,非煤矿山的风险程度不亚于煤矿”。若考虑非煤矿山智能化改造需求,矿山智能化市场将显著放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公司产品实力出众,新签订单爆发式增长
对照国家标准,公司具备完整的智能煤矿解决方案能力。对照国家能源局《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年版)》中的12项重点建设内容,公司具备包括智能综合管理平台、智能地质保障系统、智能掘进系统、智能采煤系统等在内的7大类自有知识产权产品,同时通过加强与生态合作伙伴的合作,可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智能主煤流运输系统等4大类产品。公司结合相关政策及客户需求,提出了智能矿山“1+3+N”的建设理念,1指生产调度决策智能综合管理平台,3是指5G+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矿山云服务大数据决策分析平台、矿井多维GIS平台,N则是指多种智能矿山业务系统的搭建。公司在“1+3+N”的建设理念指引下,成为业内少数可以为客户提供完整智能煤矿解决方案的企业。
公司技术实力突出,多款核心产品在业内保持技术及市场领先地位。公司自主研发的LongRuanGIS基础软件平台实现了对海外竞品的替代,有效满足了矿井地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信息化综合需求,累计在超过家中大型煤矿实现应用,是煤炭行业应用最为广泛的GIS软件。在国家首批71家智能示范矿中,公司核心产品在超过40对矿井实现应用。公司智能综合管控平台作为入选国家煤矿安监局煤炭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推广目录的优秀产品,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年完成36对矿井的智能管控平台建设实施。公司智能地质保障系统以公司独有的深地空间GIS软件为核心技术,叠加高精度地质模型及智能探测技术装备,在全球首次全面实现了透明化矿山的核心技术,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实时更新、动态修正形成GIS时空模型,年完成中煤能源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下属的6对示范矿井的智能地质保障项目。公司的透明化智能综采解决方案首次利用TGIS技术实现高精度地质模型指导工作面设备自适应切割,在山东能源集团郭屯项目成功实施,获得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并开始进行更广泛应用。公司智能掘进系统年也在陕煤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下属6个矿井实现应用推广。
年公司新签订单实现爆发式增长,签署多个千万元以上大单。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提速以及公司产品实力不断得到客户认可,公司面向智能矿山的新签订单增长也明显提速,千万元以上大单不断落地,业务景气度向上。根据公司年报披露,年公司新签订单3.91亿元,同比增长.36%,超出全年营收1亿元,意味着目前储备至少1亿元在手订单,为后续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4.盈利预测
4.1.核心假设
智能矿山工业软件业务:受益于煤矿智能化建设进程的提速以及公司智能掘进、智能综采等新产品销售逐渐放量,我们认为该业务营收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年该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57.31%、52.46%、44.03%;
智慧安监、智慧应急业务:随着监管部门开始建设相关平台,我们认为该业务营收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年该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40%、35%、30%;
LongRuanGIS软件销售及代购硬件业务: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发展,客户更倾向于采购包含基础GIS软件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公司业务重心不在集成项目上,我们认为这两项业务营收将延续下滑趋势,预计-年LongRuanGIS软件销售收入增速分别为-15%、-10%、-10%,代购硬件业务营收增速分别为-20%、-20%、-20%;
毛利率及期间费用率:我们认为高毛利的智能矿山软件业务收入占比将持续提升,且智慧安监、智慧应急业务随着业务放量毛利率也将小幅提高,二者共同推动公司毛利率实现稳定提升。矿山智能化目前仍处于渗透率早期,预计公司仍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将呈现稳定上涨态势,销售和管理费用率稳步下降。
4.2.收入和盈利预测
预计-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38、6.48、9.1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5、1.73、2.50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63、2.45、3.53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