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一个口罩的诞生

发布时间:2023/3/19 5:12:37   
北京市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年的春节,因为“新冠”病毒的出现,注定变得不再平凡。这一段时间,我们经历了疫情、隔离、悲痛与感动,它们将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

这个春节里,最能让亲友眉开眼笑的年货礼物,不再是茅台酒、中华烟,而是一盒口罩。今天,如果你能够佩戴一款由3M公司生产的“n95”口罩走在大街上,那么你就是这条街上最出风头的人,周围人都会向你投来羡慕的目光。

随着春节的远去,节后复工的日期逐渐临近,很多工厂、单位出于防疫考虑,将员工上班佩戴口罩,设定为硬性要求。此时,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想要买到一盒口罩,真是太难了!

线下,小区附近所有药店的口罩早已脱销。即使每天有少量的进货,也会被凌晨就来排队的大爷大妈们一抢而空。线上,等待口罩卖家的发货又遥遥无期。

(排队购买口罩的人群,图片来源于网络)

迫于无奈,很多家庭开始重复利用口罩,但却被告知,这样做会降低口罩的防护效果。

很多人不禁发出疑问,身处于制造业大国的我们,为什么会面临一罩难求的窘境?

新闻里,似乎又是另一番景象。现在不仅仅是口罩企业在加班加点地生产,连比亚迪、五菱等汽车厂家也引进了口罩生产线。一时间,大量与医疗行业不相干的企业,都加入了口罩生产的大军。

然而,口罩短缺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抱怨口罩难买的声音,在互联网上不绝于耳。

这些生产出来的口罩,都到哪里去了?即使你幸运地买到了几只口罩,它们真的对“新冠”病毒有防护效果么?

这一切的答案,仍要从一百多年前讲起……

01

现代口罩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在当时,外科手术已经非常普遍。然而即使手术成功,超过一半的病人还是会因为伤口感染而亡。

(19世纪,外科手术环境恶劣)

直到法国学家巴斯德开创了微生物学,并发现了细菌与伤口感染的直接关系后,医疗界的抗感染理论才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年,德国病理学家莱得奇猜测,主刀医生讲话时的带菌唾液,可能是致使患者伤口感染的一大原因。因此他推荐医生在进行手术时,用纱布捂住口鼻。

这,便是医用外科口罩(SurgicalMask)的起源。在经过英国、法国等地医生的数次改良后,口罩逐渐演化为了今天的模样,形成了“多层纱布+挂耳束带”的固定组合。

这种口罩的最初目的,与其说是保护自己,不如说是保护他人。

而另一种真正能够保护自己的防护口罩(Respirator),则来源于工业领域。

工业革命以来,煤矿、纺织、木材等行业的工人,长期暴露在充满粉尘的工作环境中,极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在他们的需求推动下,工业防护面罩应运而生。

这也就是为什么,“3M”(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能够成为世界口罩市场上公认的龙头。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该公司很早就涉足于采矿业相关的防护工具领域。

(3M公司现在是多元化跨国企业)

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的防护面罩市场龙蛇混杂,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年,美国建立了职业安全与健康监察局(OSHA)、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分别负责防护面罩的质量监察与标准研究,这一市场才逐渐规范了起来。

现在,我们经常能听到的“N95”标准,就是由NIOSH所制定的,它特指在一定条件下,面罩过滤非油性颗粒的效果可以达到95%以上。

虽然工业防护面罩历史悠久,但是它被应用于医疗领域,是近20多年才发生的事情。90年代,结核病在美国爆发,在针对疫情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工业防护面罩在阻隔病菌方面效果显著,这才推动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N95”口罩,从工厂和矿山,医院和家庭。

02

中国民众广泛使用口罩的历史,并不比西方发达国家要晚。

年,东北三省肺鼠疫流行。大马华人、公共卫生学家伍连德受国民政府所托,前往东北,领导疫情防治工作。

为了阻止飞沫传染,伍连德发明了一种物美价廉的双层纱布口罩——“伍氏口罩”,并号召东北民众佩戴。这种纱布口罩有效的降低了鼠疫杆菌在人际间的传播效率,最终成为伍连德平复疫情的一大“利器”。

(“伍式”纱布口罩)

在之后的近年里,医院和民众使用的口罩,其形态虽有改良,但都没有脱离纱布口罩的范畴。

然而,年SARS疫情出现,近千名医护人员被感染,才让我们认识到,除细菌之外,口罩还有另外一个敌人——病毒。

相较于大颗粒的细菌来说,病毒的体积更小,更容易附着在小颗粒的飞沫中。而传统的纱布口罩,对于病毒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即使是16层的纱布口罩,病毒的过滤效率也仅有一成左右。

在SARS疫情的紧迫形势下,我们国家参考美国的防护口罩标准,制作了《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年,国家又制定了《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同时引进的还有防护口罩与外科口罩的生产技术。

这是中国医用口罩行业的第一次进步。

虽然SARS之后十几年过去了,国家的医用口罩技术要求几经更新,但是最核心的质量门槛基本没有变动过。对于医用防护口罩来说,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率应大于95%,与美国的“n95”标准类似。

对于医用外科口罩来说,过滤效率的要求则降低至30%。不过一些检验数据证实,国内外科口罩的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通常远高于标准要求,一般可以达到90%左右。

医用防护口罩和外科口罩,为什么能对病毒颗粒有较强的过滤效果?这主要来源于他们先进的制作工艺。

这两类口罩在制作时,采用了特殊的熔喷非织造工艺,具体来说,就是使用高压热空气,拉伸熔化过后的纤维材料。冷却成型后,纤维丝既细且密,并且随机三维分布,使之更容易阻挡病毒颗粒。

(左:医用过滤材料结构右:普通纱布织物结构)

在熔喷法的基础上,口罩制作时还采用了柱极电介质技术——向纤维中注入电荷,使之带有静电。这样一来,口罩过滤层不但可以“被动地”阻挡病毒颗粒,更可以通过电荷的库仑力,“主动”捕获病毒。

至于医疗“防护口罩”与“外科口罩”之间的区别,一般来说,防护口罩的纤维更加细密,且过滤层数更多。这样一来,口罩的过滤效果得以提升,但却牺牲了舒适性和透气性。很多人佩戴“n95”口罩,感觉呼吸困难,也是出于这些原因。

除了上述两种口罩之外,医疗口罩市场里还有另外一种口罩,被称作“一次性使用医疗口罩”,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目前手里所拥有的口罩。

这种口罩,虽然也有相对应的技术标准,但该标准没有规定对病毒颗粒的过滤效率,且不具有强制性。在技术门槛和成本管控的约束下,部分一次性口罩并未通过“熔喷法+柱极法”的制造。所以,这种口罩对于“新冠”病毒的防护力度,只能说聊胜于无。

03

中国医用口罩行业的第二次进步,则要“感谢”今天依旧飘荡在中华大地上空的雾霾。

年底,美国大使馆公布的PM2.5数据,瞬间引爆了社会舆论。很多民众第一次认识到了北方空气质量的糟糕程度,以及空气污染可能对身体产生的损害。

一时间,防雾霾的“n95”口罩开始畅销起来。

年,3M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上涨了16%,遥遥领先全球其他地区。亮眼的销售业绩,让“中国”二字频繁地出现在3M公司的财报中。3M的管理层很快决定将大中华区列为战略区域,并且在雾霾严重的北方单独成立了“中国北方区”,加大口罩产能的投放。

(年起,3M公司年报开始特别标注中国业绩)

与3M公司采取相似战略的,还有防护领域的另一龙头——霍尼韦尔。在雾霾带来的增长机会下,霍尼韦尔加大了研发力度,专门针对中国人脸型,设计了面向中国市场的口罩产品。

除了两大巨头以外,国内口罩需求增长迅猛,也让诸多中小厂商抓住了机会。年以前,中国已注册的口罩生产企业仅有多家,两年之后,这个数字翻了一番。到今天,我国已经有多达家口罩企业。

其中,仅山东一省就有0家以上的口罩生产企业。口罩厂商聚集于山东,一方面是因为当地石油炼化工业发达,口罩原料供应充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靠近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区域——华北。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目前的口罩产能占世界的一半,不仅仅因为我们是“世界工厂”、具有制造业优势,更重要的是因为雾霾的存在,中国的口罩消费量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支撑起了庞大的产能。

设想一下,如果中国过去数年内没有雾霾弥漫,那么现在一线医护人员和普通民众的口罩供应情况,可能只会更加的糟糕。

听起来有些讽刺。

04

既然中国的口罩产能已经占到了世界的一半,为何我们的口罩供给依然严重不足,医院都要四处求告物资?

因为在疫情下,每个人中国人都是口罩消费的“黑洞”。相比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的口罩供应与真实需求间,有着量级上的差距。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我国口罩的产能大约在万只/天。不巧的是,“新冠”疫情爆发与民众抢购口罩的时点,正值春节前夕、生产企业停工的时刻。即使厂商预备有一到两周的存货,这两亿只口罩,平均分到每个中国人头上,也只有1/7只。

虽然当下各省市医疗物资告急,部分口罩厂家已经紧急复工,甚至有的企业老板用3倍、4倍的工资招员工回来上班。

但是,医疗口罩从生产完毕到投向市场,存在时滞。口罩生产的最后步骤,是使用环氧乙烷灭菌。环氧乙烷属于一类致癌物,因此生产的口罩必须静置7-10天,等待环氧乙烷解析。

而在10天前,我国口罩企业的复工率仅有6成左右。

进一步地,在家国内口罩生产厂家中,真正具有医疗器械生产资质的,只有不足家。由他们提供的医用外科口罩产能大约为万只/天,医用防护口罩的产能更是仅有60万只/天。

在平日里,这些医院的日常消耗。然而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医院的防护用品消耗量加大了,普通人对医疗用品的抢购,更是严重地挤占了有限的资源。

除夕的前一天,先生我坐着高铁回到家乡。出站的时候,我看到同车的一个年轻人穿着全套的防护服,大摇大摆地向出口走去。

当时我只是觉得他反应过度、有些好笑,现在想来却倍感痛心。因为这个年轻人用掉了一个防护服,很可能就意味着,几天后武汉的医生会少一件防护服可用,反而要多垫一层尿不湿…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在年猪流感肆虐北美大陆的时候,尽管有超过10万美国人感染,美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依旧不推荐普通人使用口罩的原因。

(即使社区内有H1N1确诊,美国CDC依旧不推荐使用口罩)

因为民众佩戴的大部分口罩,不具备对病毒的良好防护效果。一般人即使购买到专业的“n95”口罩,很多时候也会因为佩戴方法不正确,或不频繁洗手,而让口罩失去防护效果。

特别是在口罩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普通民众纷纷去购买专业的“n95”口罩,只会造成真正需要它的一线医护人员,和照料确诊病例的家属,没有有效的防护工具可用。因此,钟南山院士和各大媒体现在也在呼吁:

把医用防护(N95)口罩,留给真正需要的一线医护。

05

随着口罩生产企业的完全复工,以及新建产能的投产,我们目前面临的口罩紧缺的情况,会有所好转么?

形势,恐怕依然十分严峻。

中国纺织商业协会负责人说:“2月底我国将日产各类口罩近1.8亿只。”这个数字,意味着我国的口罩产能要在两周内增长8倍。

想要达到这个数字,中国的企业家们就需要抱有极高的生产热情。

在当前的环境下,虽然民间口罩价格飙升,但是对于口罩企业来说,投资生产口罩依然是十分具有风险的。有些良心老板,甚至仅凭着一腔爱国救难的赤诚,在亏本地生产口罩。

这些口罩厂商所要面对的,一边是口罩生产成本四至五倍的飙升。目前,一台口罩机的价格,已经从25万元上涨至万元;“N95”口罩的核心原料——熔喷布的价格,也从疫情前的1.8万元/吨上涨至8万元/吨。

(媒体报道,口罩原材料涨价)

然而另一边,却是各地政府相继出台的限价措施。面对民众的举报,和市场监管部门的严查,正规的口罩厂商不敢给下游零售商提价。

没有了利润的激励,又有多少厂家愿意进一步投资增产呢?毕竟疫情过后,这些新购买的口罩机器,大概率会沦为废铁。

虽然,政府部门为了减轻民众的负担,出台限价措施,其初衷可以理解。但是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中采取计划经济式的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也曾针对石油出台了限价措施。然而其造成的结果,却是石油危机期间,美国本土的石油产量不增反降,石油供给缺口进一步拉大。

(70年代初石油限价后,美国石油产量一路下滑)

所以,如果放任口罩价格自由波动,那么结果会是有钱的人多买口罩、没钱的人少买口罩;然而采取了严格限价措施之后,其后果很可能是大多数人都买不到口罩。

因此,当前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做的,是严格查处假冒伪劣口罩,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而对于正规口罩的价格上涨,应当适当宽容一些。

即使经过了综合考虑,口罩厂商决定增加设备与员工后,它的生产环节也会面临诸多考验。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物流运输。目前各地都采取了严格的交通管控措施,物资出省、甚至出市都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因为松紧带运不进来,扬州的口罩厂库存告急,已经有了停工的危机。

除此之外,生产资质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家口罩厂商中,仅有不到一成具有医疗口罩生产资质,其他的多家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政策是否允许其流入市场,仍处于模糊地带。

例如春节期间,中国的无纺布基地——湖北仙桃就“一刀切”式的关停了所有没有医疗资质的民用厂家,导致当地口罩产能下降超过一半。然而与此同时,湖北省又在鼓励满足质量标准的民用工厂复工复产。各地的政策口径不一,也很大程度上浇灭了口罩厂商的生产热情。

这样看来,到二月底,中国的口罩产能真的能达到1.8亿只么?

06

更为遗憾的是,在万众一心、官民合作、物流通畅的理想情况下,我们的口罩产能即使达到了上述数字,也无法让普通人享有“口罩自由”。

因为伴随着复工日期的临近,我们的口罩需求,还会面临着飞跃式的增长。

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我国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2亿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3.3亿人。按照每人每天一只口罩计算(全国0万医护人员的消耗量远大于此),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我国的“国产+进口”口罩产能,仅能供应第二产业人员基本复工。

而留给从事第三产业劳动人群的口罩数量,是“0”。

不仅如此,根据现有的医疗防护与外科口罩的产能占比(14%)推算,对于复工时幸运地拿到了口罩的人们来说,至少8成的人使用的,还是对“新冠”病毒防护能力较差的“一次性医疗口罩”或普通口罩。

相较于它们的防护能力,这些口罩的意义或许更在于,它是你出入单位、小区,或者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通行证”。

所以,在“新冠”疫情完全结束、民众不再需要口罩之前,中国口罩供需的巨大失衡将一直存在。其中,大部分人佩戴的口罩,不具有对病毒的良好防护能力。

在口罩的问题上,现实就是这么的严峻且残酷。

现在,我们普通人所能做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正确佩戴口罩,在有限的条件下,达到最好的隔绝病毒的效果。同时,将珍贵的“n95”类口罩,留给真正需要的一线医护人员,帮助他们尽快战胜疫情。

希望大家不再为口罩发愁的日子,能够早日到来……

(行人如织的南京路图片来源于网络)

(全文完)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7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