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古代早朝时间很早,朝臣都住哪才能及时赶到

发布时间:2024/10/2 14:00:04   

在古代早朝属于是皇帝召集朝臣商议国家大事的重要早会,通常早朝的时间都会非常早,大概在早晨5点到7点之间,而参加早朝的官员基本都是国家级别的高官,都属于平日里养尊处优惯了的达官贵人,这么早就来开会属实是让他们发愁。

现代人都会纳闷,在古代交通不便利,那么早还要上早朝,这些官员们是如何解决交通问题,而且早朝结束后官员们又是去哪里办公的,下面就来说说这些问题。

其实古代的早朝是由先秦时期的廷议演变而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统治者召集王公重臣开会来讨论军国大事,当时称之为廷议。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廷议没有固定的地点和固定的时间,什么时候在哪里召开完全看统治者心情,不过通常时间都是在早晨或者上午,但即便在早晨当时也不叫早朝,只称之为廷议。

在西汉时期才正式有了朝会的称呼,不过在西汉初期并没有早朝一说,西汉初期分为内朝和外朝,内朝是由皇帝主持,参与者都是王公宰相等国家重臣,主要商讨重要的军国大事,外朝是由宰相主持,参与者是一些具体执行政策的朝臣,主要就是商讨如何具体执行政策,所以参与内朝的大臣都是高官,参与外朝的大臣官级地位就比内朝低多了。

一直到汉宣帝刘询(刘病已)时期,早朝才正式出现,是汉宣帝确立了早朝制度,当时汉宣帝规定每五天要召集群臣开一次早朝会议,他会亲自与朝臣们商议要事和研究如何具体执行政策。

自汉宣帝之后,早朝的规矩也被后世传承下来,从此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召开早朝会议。

不过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早朝的规矩制度并不完善和固定,有的皇帝会开早朝,有的就不会,一直到隋唐时期之后早朝才逐渐固定成常态。

根据《唐会要》记载,在唐朝时期,京城五品以上文武官员每月初一和十五要参加一次早朝。到了宋朝时期,宋朝则是规定每五天举行一次早朝,不过宋朝的早朝规定京城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必须参加,这个规矩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其实这就在于唐朝的一二品官都属于虚职,实际权力反不如三四品官大,唐朝的宰相也就是三品官,因此唐朝才会要求京城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参加早朝,这说明了唐朝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权力地位与其他朝代的三品以上官员大致相等。

元朝由于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除了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坚持要求每六天召开一次早朝之外,元朝其他的皇帝没有固定要求召开早朝的规矩,因此元朝的官员算是比较幸福的,不用早起上早朝。

到了明朝初期早朝的规矩制度就更加严苛了,这是由于明太祖朱元璋是个较真的人,朱元璋是一个事无巨细都喜欢亲自过问的人,因此他在位期间要求每天都要召开早朝会议。

不过每天都开早朝的规矩也只到朱元璋这里为止,朱元璋之后的历代明朝皇帝除了明末帝崇祯帝朱由检之外,就没有皇帝像朱元璋这样天天开早朝的。

明朝的早朝是有固定召开日期的,规定是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这三个逢五的日子才会召开早朝,不过明朝的皇帝大多比较懒散,像道士皇帝嘉靖帝朱厚熜还有怠政皇帝万历帝朱翊钧,他俩在位期间是常年不开早朝,木匠皇帝天启帝朱由校更是在位七年一次早朝都没开过。

整个明朝坚持天天开早朝的皇帝只有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末代皇帝朱由检,在朱由检在位时期,他一心想中兴大明,于是励精图治,重启了朱元璋时代的天天早朝规矩,结果大明还是没保住。

清朝入关之后则是承袭了明朝的规矩,也是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这三个逢五的日子召开早朝。

不过清朝的朝会分为御门听政和御殿听政,御门听政是在乾清门皇帝主持听取众朝臣议政,这个朝会的参与人数比较多,御殿听政是皇帝在乾清宫内召集诸如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六部尚书等王公重臣开的小规模机要会议,参与人数要比御门听政少得多。

清朝由于有内阁制度还有军机处制度来维持朝政运行,就算皇帝不召见其他朝臣,只要依靠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就足以维持朝政运转,因此御门听政自雍正时期之后就逐渐减少,到同治时期基本废除。所以清朝的早朝一般都是指御殿听政,皇帝只需要定期召见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等重臣就足以掌控朝政了。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的早朝时间大概都是在卯时(早晨5点到7点),只有到了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为了锻炼光绪皇帝,她特意把光绪早朝的时间提早到了寅时(凌晨3点到5点)。

所以如此看来古代的早朝时间还真的是非常早,虽然古代人通常都是晚上9点之前都入睡了,但是早起起床困难是古人和今人的通病,尤其是古代那些养尊处优惯了的王公重臣,他们上早朝时是来不及吃饭的,早起不吃饭就走,还要耗费精力的跟皇帝讨论国家大事,因此早朝对每个朝代的朝臣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更让朝臣痛苦的是早朝规矩还比较繁琐严苛,在唐朝时期,皇帝就设立了监察御史来纠察,在早朝上朝臣不能迟到、不能吃东西、不能随意交头接耳的交谈,更不能无故不参加早朝,如果触犯这些都会受到监察御史的弹劾。

一般情况下,在早朝上迟到或者不到的朝臣都会被罚俸,用现代职场的话来说就是扣你薪水和绩效,通常情况下早朝迟到的官员要被罚一个月的俸禄,不到的朝臣要被罚掉三个月或半年的俸禄。

而朱元璋时期则最狠,朱元璋规定早朝迟到的朝臣不仅要被罚俸禄,还要杖责二十大板,如果迟到累计二十次以上就杖责一百大板,要知道一个人如果被杖责一百大板那可是容易被打死的,所以朱元璋时期早朝迟到或者不到那就得有生命危险了。

由于早朝的规矩比较严苛,因此朝臣们都十分小心尽量不迟到,可是古代又没有钟表计时,所以朝臣们害怕早朝迟到,都会很早就起来,比如早晨五点上早朝,朝臣们可能凌晨两三点就起来赶往皇宫。

而古代的交通也不便利,如果住的离皇宫比较远,那么朝臣可能起得就得更早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很多朝臣为了早起能多睡会,他们都会选择在皇宫附近安家置业,这样一来就可以把通勤时间用在睡觉上了。

就像乾隆时期的大贪官和珅,由于乾隆很器重和珅,几乎每天清晨和珅都得入宫与乾隆议事,所以和珅为了早起不迟到,也为了离皇宫近一些沾沾乾隆的“龙气”,他就在什刹海附近修建了豪宅,从他的豪宅到皇宫紫禁城仅六里地多点,距离非常近,确保他很快就能到达皇宫。

所以历朝历代像和珅这样在皇宫附近安家置业的官员不少,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方便上早朝,也方便能随时入宫与皇帝议事。

不过大多数像和珅这样的重臣都是被皇帝赏赐的宅子,如果级别不够,想在皇宫附近安家置业都没得机会,那么住得远的朝臣就只能早点起来赶着去早朝了。

早朝期间是不允许朝臣吃任何东西的,而很多朝臣早起着急赶着上朝,在家里也来不及吃饭,因此只能在路上垫补几口吃的,这样也催生出了早点小吃行业。

据史料记载,在明清时期,早点小吃摊都会早早出摊,主要接待的就是着急上早朝的官员们,这些官员们通常都会买个烧饼藏在袖子里,等到了皇宫门外等候的时候,偷偷吃上几口,这样他们才能有精力去上早朝。

当然,皇帝也不会对朝臣太过苛刻,从唐朝中后期到明清时期,基本早朝三朝之后,宫廷都会给朝臣们上一顿丰富美味的早餐。

在早朝散朝之后,朝臣们自然回到自己各自的单位继续办公,其实能参加朝会的官员基本都是高官,他们的日常工作也不是很繁重,散朝后他们通常都是回到本单位向下属转达朝会精神。

向下属转达完朝会内容之后,通常这些官员们都会回家睡“回笼觉”,为什么他们会不工作回去睡觉呢?当然是熬不住啊,想一想,他们凌晨两三点起来去上朝,然后还要站一早起且耗费脑子精力的跟皇帝议事,这是既费脑子又费体力的事,所以散朝之后这些朝臣就如同打完仗一般疲惫不堪,当然想回家再睡个“回笼觉”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朝臣散朝之后都能回去睡个“回笼觉”,比如清朝雍正时期的大学士张廷玉还有乾隆时期的大贪官和珅,他们都很受皇帝器重和信任,即便是散朝之后也要继续留在宫廷中负责替皇帝筛选奏折,处理大量的事务,工作到深夜都是常事。

就像张廷玉是出名的工作狂,工作效率极高,对工作还极为认真负责,就连雍正对他认真负责的劲头都是自叹不如。由于雍正十分信任和器重张廷玉,因此几乎每天早起张廷玉都要很早入宫与雍正议事,别的大臣都是逢五上早朝,张廷玉算是几乎天天都要上早朝。

早起和雍正商议完事务之后,张廷玉还要回到军机处继续替雍正筛选审阅奏折,据史书记载,张廷玉的工作状态就是每天都要审阅奏折到深夜才能回家休息,第二天的天还没亮就要起大早入宫向雍正汇报议事,即便他早起坐轿子时都在审阅奏折。

和珅受乾隆喜爱和器重时,比张廷玉的工作量也没少太多,所以别看和珅是大贪官,其实他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也由此可见,上完早朝之后,像张廷玉、和珅这样的朝廷重臣工作地点依旧在宫廷,工作量还是十分繁忙的。

所以古代朝臣们为了能及时赶上早朝也为了保证自己能睡眠充足,他们都会在皇宫附近安家置业,早朝散朝之后,朝臣们通常都会回到本单位转达“会议精神”,最后再回家睡个“回笼觉”。

不过极少数宰相级别的重臣还要继续留在宫廷中帮助皇帝处理工作,这些重臣才是最累的,他们的工作量还是非常庞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0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