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监察器 >> 监察器市场 >> 哇,真的灭十族也不怕耶哼哼,现在
文/林岩
本文有小号特约作者原创发布
明成祖朱棣(年5月2日-年8月12日),汉族,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年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靖难之役”尘埃落定,朱棣成为胜利者。建文帝一朝大臣多数归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正直之士不能容忍他的篡逆行经,选择了与之做最后的抗争。这些人心里当人很清楚,抗争行为无异于飞蛾赴火以卵击石。
朱棣虽然号称宽容大度,但对于敢于挑战其权威的敌人,他睚眦必报,毫不留情,甚至可以残忍到极致。
下面小辣椒来随便给同学门举几个。
一
左佥[qiān]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剐了!灭其九族,先人墓葬统统掘了,然后顺藤摸瓜,只要是有一点联系,谁也别想逃脱。
张老三是他二舅的朋友——杀!张老三与李老四交好——杀!李老四二姨夫还认识王二麻子——杀!统统杀掉!以至于整个村子成为废墟。
二
吏部侍郎练子宁上朝,痛斥燕王大逆不道。朱棣命人把他舌头割掉,然后说:“你以后别说话了,你听我说,我这是在效仿周公辅佐成王,周公是谁你们文化人想必都知道,需要解释吗?”
练子宁满口流血,说不出话,用手蘸着口中的鲜血,写下四个大字“成王安在?”
燕王朱棣气得直哆嗦:“剐了剐了!”
练家村户全部惨遭横祸,亲属人被流放戍边。
三
大理寺丞刘端在靖难之役弃官逃跑,后被抓回来。朱棣亲自审问他:“练子宁、方孝孺这些人你怎么看?”
刘瑞笑答:“都是忠臣啊!”
朱棣继续问:“那你都逃跑了,还算忠臣吗?”
刘瑞正色道:“那是找机会为我主复仇!”
朱棣此刻兽性大发,命人用刀割去刘瑞的耳鼻。
面对一脸鲜血的刘瑞,朱棣狞笑:“这幅模样还算个人吗?”
刘瑞怒吼:“我这模样还是忠臣,死后也有脸见太祖皇帝。”
朱棣暴怒,抄起一根木棒,将刘瑞活活打死。
四
还有吏部尚书陈迪、刑部尚书暴昭、兵部尚书齐泰、太常侍卿黄子澄、监察御史高翔、监察御史王度等一朝忠臣全部被斩杀殆尽,亲族都受到了连坐,受尽折磨而死。这些大臣的妻女都被送进了隶属于教坊司的官家妓院,每日以二十壮汉凌辱,生子为奴,生女为妓,死了便抬出去喂狗吃了。
五
方孝孺不听话,还骂人,灭九族不够,门徒学生也算一族,诛其十族!人(一说人)不分男女老少,连杀七天,这还不算完,九族之外的亲族一千多人全部流放充军,发配到蛮荒之地。
这些人中,唯独方孝孺被诛杀十族,可见朱棣恨之直入骨髓。
方孝孺名气太大,在文坛可呼风唤雨,朱棣想拉他入伙,未遂,恼羞成怒,只能靠不停杀人寻找心理平衡。
方孝孺(——年),浙江宁海人(今属台州)。“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六岁能诗,人呼为“小韩子”,十五岁师从宋濂,颇受器重。
洪武十五年(年),大学士吴沉向明太祖朱元璋举荐,应召入京,奉旨作了两首诗,朱元璋十分满意。
诗写得文采飞扬,那么人品如何?朱元璋想试一试,于是他命人将一把茶几座椅弄得歪歪斜斜。找来方孝孺,皇上说:“你随便坐吧!”
方孝孺不紧不慢,把茶几座椅安放齐整后端正坐下。朱元璋心里想:这个小伙子不错,举止端庄还满腹经纶,将来可以辅佐我的儿孙啊!于是“厚礼遣回乡”。
此后十年,方孝孺发奋读书写文章。谁成想仇家打官司使他受到牵连,被押解京师问罪。太祖皇帝看见卷宗上有方孝孺的名字特赦了。
当时,朱元璋与方孝孺的政治见解正好相反,朱主张铁腕治国,方则认为仁德先行,所以朝廷就没有重用方孝孺。他只是受聘于蜀献王朱椿(朱元璋十一子),成了王府家教。
直到洪武三十一年(年)五月,朱元璋驾崩,建文帝上台,方孝孺才被委以重任,成了建文朝的首席高参,讨伐燕逆的许多檄文均出自他手。
京城沦陷,许多大臣弃官逃亡,方孝孺选择留下来。燕王朱棣也有个高参,就是僧俗混搭的姚广孝,老姚出主意朱棣基本上言听计从。
姚广孝(年-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也许是同行之间惺惺相惜,姚广孝对方孝孺很敬重。燕王集团进入南京时,姚广孝对朱棣说:“咱们攻下南京城,方孝孺肯定不会投降,但您不能杀他。杀了他,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灭绝了。”
朱棣当时满口答应。
朱棣打算找人写一篇流传千古的登基诏书,文章既要说明燕王称帝的合法性,又要引导天下舆论,以正视听。找谁合适呢?最后确定非方孝孺莫属,方孝孺是否顺从至关重要,这涉及到读书人的倾向,天下归心的大问题。可惜朱棣热脸贴冷屁股,方孝孺死活不动笔。
为了表示对大儒的尊重,朱棣亲自来请:“先生何必委屈自己呢?我只不过想效仿周公辅佐成王而已。”
方孝孺怒目而视:“成王在哪儿?”
朱棣说:“他自焚死掉了。”
方孝孺诘问:“为何不立成王的儿子?”
“成王子”——建文帝大儿子朱文奎失踪了,才两岁的小儿子朱文圭被幽禁了。朱棣打马虎眼:“国家要依赖年长的君主。”
方孝孺不给他喘息的机会:“那为啥不立成王的弟弟?”
“这个属于是朕的家事。”朱棣被回呛得心烦意乱,环顾左右,示意笔墨纸砚伺候。有些沉不住气了,声音也变了调儿:“诏天下,非先生起草不可!”
方孝孺写下“燕贼篡逆”四字,成祖朱棣暴怒:“难道你不怕朕诛你九族?”
方孝孺大义凛然:“诛杀十族又如何?”
明成祖彻底暴怒,早忘了对老姚的承诺,命人将方孝孺拖出去处以极刑。
方孝孺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朱棣鼻子气歪了:我倒要看看是你嘴硬还是朕的刀子硬。于是命人用刀割开方孝孺的嘴,刀口直到耳根,鲜血淋漓被投入监牢,随即派人开始捉拿方孝孺的九族,外加其好友、学生等被列为第十族,一场空前绝后的“诛十族”屠杀开始了。
方孝孺的家人得知消息,妻子郑氏和两个儿子自缢而死,两个女儿投淮河溺死。其他家族亲人被押解到京城,惨遭屠戮。令人发指的是,每杀一个人还带到方孝孺面前,企图从心理上征服他。方孝孺不为所动,直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出现在他的面前,才忍不住落泪。
八百多人杀光后,开始对方孝孺施以“磔[zhé]刑”,这个“磔刑”有多种解释,也许是五马分尸、也许是车裂、也许是千刀万剐,总之,一代名儒受尽人间极苦后离开人世。
这段是《明史》版的,几乎是一笔带过,“诛十族”的事儿仿佛没发生过,估计是张廷玉考虑给明成祖留点面子。黄宗羲的《方正学孝孺》、祝枝山的《野记》以及崇祯年间的《宁海县志》等史料则有详细说明。
对于敌人,斩草除根可以理解,对那些不常往来或素未谋面的所谓九族人无辜滥杀,甚至连婴儿、几岁的孩童,垂垂老人都不放过,天理难容!
此案除被杀者,还有一千多人被流放。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为了表示仁政,建文帝一朝大多忠臣的亲族被释放,并归还其田土。至于方孝孺案流放的亲族后裔,直到多年后的万历年间才得以释放,获得平民身份,此次释放了三千余人。
同时,万历皇帝听从大臣意见,诏令建表忠祠,为徐辉寿、方孝孺昭雪。
有人认为方孝孺忠君迂腐,个人觉得方孝孺等正直之臣不见得愚蠢到只想为建文帝而死,他们是在殉道、殉国而非殉君王。固执坚守的是自古就形成的君臣父子伦理纲常,舍身维护的是国家法制的尊严。
小辣椒代表被诛杀的十族无辜群众谴责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