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山河月明看到现在才刚有那么点意思,充满了

发布时间:2025/7/18 13:31:33   
王家怀在中科白癜风医院的出诊时间 http://ask.bdfyy999.com/

在《山河月明》的剧中,刘伯温不明不白地被一杯茶送了性命。胡惟庸成了害死刘伯温的众矢之的,正中了朱元璋的下怀,以擅权乱政被赐死。

剧中,对胡惟庸得知刘伯温死讯表现出的惊讶程度来看,显然刘伯温的死,并不像野史上记载的是胡惟庸所毒杀。

胡惟庸的惊讶正是看透了刘伯温的死,就是有人故意将脏水泼到他的头上,让朱元璋找到拿下自己的理由和向淮西集团动刀的借口。

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就一直对淮西集团和浙东清流两大政治集团颇为头疼,一是怕淮西功勋们居功自傲,飞扬跋扈,将来自己百年后太子不好控制。二是怕浙东清流们恃才傲物,过分地打压淮西集团,而成一家独大之势,让一帮文人左右了朝局。这都不是他愿意看到的局面。

于是朱元璋充分利用皇帝的制衡手段,一会支持淮西邦,一会支持浙东邦,采取一打一拉的策略来维系朝局的平衡。对于两派一直没有停息过的明争暗斗,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坐享渔翁之利。刘伯温和他的门生们把持着对百官的监察和绩效考核权。

而以李善长为主、胡惟庸为辅的中书省则攥着行政大权。说白了,刘伯温一派混的是虚名,而李善长、胡惟庸手里是实权。有名无实的刘伯温当然会妒忌权柄在手的淮西集团,于是就产生了你淮西官员干什么,我都看不惯,有时是对方犯小错而往大了大参劾,犯大错而往死了参劾。

淮西集团更不是吃素的,你参劾我,我就在皇帝老乡面前扎你的针。时间一长就与淮西集团结了梁子,互相伤害的桥段每天都在上演着。

开始之初,朱元璋也是当和事佬和稀泥,先是允准了刘伯温回青田老家养老的请求,让胡惟庸淮西集团弹冠相庆了一把。

可好景不长,随着多起腐败案的发生和淮西集团权贵们的张扬个性,朱元璋又把刘伯温召回了权力舞台,还是想通过矛盾来打压淮西集团,寻求政治上的平衡。

刘伯温回到权力中心,在李善长、胡惟庸等淮西的一帮人尖子眼中,也是乐于见到的。这样一来,就又回到了双手互搏的时代,虽然又开始了两派的斗争,但都不会伤筋动骨,根本还在。朱元璋在一打一拉中,两派都得用。

刘伯温突然挂掉,看似对淮西一派有百利而无一害,如果真是胡惟庸指使人做的,那他下得就是一步臭棋,因为这样做只会给朱元璋一个打破政治平衡的理由。只要是有一点政治头脑的人都不会做这样的傻事。

由此可见,刘伯温之死,是有人嫁祸给淮西集团的一大阴招,也可以说是一个大杀器。这样一来,淮西勋贵和浙东清流们就会狗咬狗一嘴毛,两败俱伤。

那么背后的黑手到底是谁呢?那就是太子的老丈人吕本,他饱读诗书,一肚子阳谋,满脑子阴招,一直在两大势力集团的夹缝中生存,在隐忍中始终瞪着狼一样的眼睛寻找时机,以期一击必中。

刘伯温的死只是他的第一击,正好砸在了朱元璋的痛点和淮西邦的腰眼子上。既假朱元璋的手铲除了淮西集团,又让浙东集团一蹶不振。

朱雄英的死是他的第二击。朱允炆虽然也是皇孙,但不是谪子,朱标将来接班,皇太子只能是朱雄英。

朱雄英的出身也比朱允炆高贵,母亲是常遇春的女儿,舅姥爷是大将军蓝玉,无疑是淮西集团重点扶持的对象。

而朱允炆是庶出,混到最后只能是个外放的亲王,作为外公的吕本在外人眼中只是一介腐儒,和浙东、淮西两大集团都不沾边,能做到刑部尚书也全是太子朱标的面子,这样一来吕氏一族断无翻身的可能。

所以,吕本在暗中一直不消停,在为外孙朱允炆和女儿吕妃氏和吕氏家族谋划一个美好的未来。

想方设法让朱雄英染上病毒,病重不治,让朱允炆上位,成为将来朱标当皇帝后的太子的人选。这在剧中也有所表现,在常妃的葬礼上,常氏父女二人对视无话,有一切尽在不言中,尽在掌握的意味。

在淮西和浙东两大势力被朱元璋给收拾得元气大伤之时,吕本发动了第三击。太子朱标建议朱元璋让吕本负责为朝廷选贤任能。

在似是而非地接过李善长拟定好的名单时,吕本早已打定了不给老李面子的主意,将老李的名单直接扔进了废纸篓,注意啊不是烧掉,故意让朱皇帝的卧底找出来交给主子,间接扎了李善长一针,为自己博得了清名,也培植了自己的势力,为将来一家独大打下基础,心机之深可见一斑。

有了这些超前的谋划,朱允炆当上皇帝只是迟早的事,而吕氏一族必将会权倾朝野。也可以说吕本的“三击“,直接为朱棣埋下了将来”靖难“的种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91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