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2000多年前,西周的监国制度中,军监

发布时间:2022/9/12 21:00:06   

监国制度是西周时期周王朝统治地方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军监制度和监官制度。

论西周监国制度中的军监

西周军监制度的沿袭

随着殷商统治的衰落,原先被征服的方国,甚至臣属的侯、伯等都蠢蠢欲动,有的则直接与商朝统治者交锋了。其中斗争最激烈的要数夷方和周方。夷方或称人方,是殷商的劲敌。武丁时,在商的打击下,曾一度向商王臣服,商王可以命令夷方做事,而且还关心夷方是否受庇佑。

而到了东夷强大之后,便不断的与商族发生战争。到了商代最后一位王帝辛时,与东夷方面有发生了大规模的军事战争,经过这次大规模的征伐,殷商军事实力也元气大伤。而此时的周方趁势崛起,成为殷商的终结者。

在文王在取得征伐之权后,确实对殷商西部的众多叛国进行攻伐。然而与其父亲一样,文王利用纣王赐予的征伐权力来不断扩大自身势力,这大概就是文王尽心事纣的真实目的。

而且《容成氏》中所谓的“九邦”也不尽是纣王所允许征伐的。文王降服密须后,殷臣祖伊震恐,即可看出九邦之中有些并非是纣王授意征伐的。然而纣王却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周文王的经营,使周方势力迅速增长,如孔子所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为日后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

周原卜辞中还有“伐蜀”“征巢”“楚子来告”等记录,蜀、巢、楚都是后来武王伐纣时的联盟方国,可见文王、武王对这些地区都有过征伐或笼络。

纣王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投奔周,于是武王以为时机成熟,遂兴兵伐纣。然而,此次战争进行的异常顺利。从双方的兵力来看,武王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及“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而商纣王则发兵七十万人,武王的兵力显然不及纣王,而且开战时,武王并未将兵力全部投入,结果武王却出乎意料的胜利了。

当然,武王的胜利,与其自身军队的训练有素是密不可分的,但殷商军事实力的下降和军心的涣散也是重要原因。文献记载,两军交战,纣王军队倒戈,于是武王很快就占领殷商政治中心。并对殷商旧部进行了毁灭性打击。

至此,西周也就开始了,然而武王面前又遇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如何去治理占领的广阔疆地。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虽然打败了众多方国,但想完全掌控在周王手里是不现实的,而殷商通过军监形式进行征伐、扩张,巩固统治的策略,仍旧是最佳选择。

于是武王沿袭殷商旧制度,在各军事据点设置军监,以点带面,为其镇守各方。传统上所说的“三监”,也就是这一制度延续的产物。而且武王决定要在天室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坐镇天下的中心。这一想法,其实也是数都制的延续,更是出于对殷商“以天下中心带动地方中心,以地方中心带动周边”这一统治模式的借鉴。

武王采用了殷商的经验,于是派遣部分同姓宗族在各军事要点,如周公在周地为军监,管叔在管地为军监,蔡叔在河南上蔡一带为蔡地的军监,霍叔则在山西霍县一带的霍地为军监等,一方面使占领的土地有所管理,而最重要的则是对周围地区的军事动态有所掌握,以备不虞。

为了暂时稳住残存的各地方势力,尤其是殷商旧部,于是让纣王之子武庚居商邑,以守商祀。其他如神农之后封焦,黄帝之后封祝,帝尧之后封蓟等等。但这些封地完全在周王所派驻的军监的监视范围之内。

对于广大的东夷地区,武王大概是鉴于殷商征夷方的教训,未敢进行深入打击。但有管叔、蔡叔等镇守东方,恰可以作为防范夷人的屏障,也可作为进军东方的基地。这也正是军监的作用之一。

管叔

管叔是传统“三监”之一,他是西周典型的军监。

管叔作为武王最年长的同胞兄弟,被派在管地驻守防卫。管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它西面是殷商旧都,东面则为广大的东夷地区,北面有广阔的平原地带,南面则有黄河之险。武王将管叔安置在此,意图再明显不过,一方面监视殷商遗民及东夷地区,随时压服周边和防卫,另一方面则作为进军东方的基地。管叔是周初众多军监的典型代表。

管叔作为军监,其证据有以下几点:

首先,管叔作监,这是史书所明确记载的。管叔所作之监,不可能只是辅佐武庚的官吏,而是驻守东方的军事将领。他是武王所封,因此直属周王管辖。他拥有军队,故而能与周公对抗。

其次,利簋中说“王在阑师”,恰能说明管地的军事据点性质。阑师独立于武王的军队,由管叔统辖。而阑监鼎中“阑监”是职官之名,则直接说明管地的军监性质,而且直到西周中期依旧延续军监制度。

第三,管叔败亡之后,中旄父被派驻管叔辖地。中旄父应是继管叔之后管地的另一军监,但已在卫康叔的封地范围之内,即所谓的“相土之东都”。不过,虽在卫国境内,仍属中央直辖,也是让其在此建立据点,以供周王东来巡狩练兵,可见管地依旧为军监性质。

论西周监国制度中的监官

西周监官制度的源起

武王克商,天下初定。由于宗周远在西部,对于新占领的广大东部地区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于是在东部重要的军事据点设置军监,以期达到镇守东方的目的。军监驻地是武王克商时占据的重要军事地区,也是武王设想日后继续东进,彻底实现天下皆王土计划的根据地。而军监的设置,也确实为稳定西周初年的政局起到一定了作用。

然而,武王克商后很快就去世了,留下了年幼的成王来治理天下,并由自己的弟弟周公旦辅政。成王年幼,各方旧势力蠢蠢欲动;周公辅政,也引起众多同室宗亲的猜忌。一场反叛与平叛的斗争,在武王去世后不久爆发了。这次反叛的势力是相当大的。广大的东夷、淮夷地区都反叛了。不仅如此,宗周附近地区也不安定。

在这种情况下,周公“卜并吉”,并以“不违卜”为由,兴兵平叛。周公东征,经过艰苦的战斗,总算是胜利了,管叔自杀,蔡叔被流放,武庚北逃,而东夷、淮夷地区的叛军也被打败,天下大定。然而管、蔡的教训,使得周王朝不得不重新考虑天下的统治方式问题。这次平叛,周王朝用武力彻底征服天下,这也为实现新的政治管理方式提供了条件。

夏商灭亡的原因,依《系年》所说当是因为没有封建同姓宗亲。而《左传》所说,封建亲戚的原因是因为管叔、蔡叔的叛乱。

其实,两者都是针对殷商的方国联盟下的军监制度而言的。殷商军监虽受商王管辖,但许多军监都是原占有地区的贵族,因此这些地区对商王时叛时服。

管叔、蔡叔是在沿袭旧制度的情况下设置的地方军监,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地方强大后反叛的弊端。周公正是鉴于军监制度的弊端,才对原有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

周公进行的改革,据《系年》、《左传》所说,当指封建亲戚。但管叔、蔡叔也是武王的亲兄弟,与“封建亲戚”的措施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封建亲戚只是措施之一而已。封建亲戚的目的,即如果有昏庸的周王使得国家败落,众宗亲诸侯能够辅助拯救。

周天子正是凭借对这种血缘关系的信任,才分封兄弟亲戚,使之保卫周王室。然而这只是一方面,封建亲戚故然可以凭借血缘关系因为共同的利益团结在一起,但管蔡之乱的教训却使周王并不能因此而彻底放心。于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监官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

监官制度,其源起当在武王之时。这里的“三监”不是传统上与管叔等相关的三监,而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即派驻在殷地,辅助并监视武庚的三名官员。这应该就是周公创制监官制度的最早的源头。

西周监官制度分析

晋国是周王同姓,其国内设有监官。比如:著名的齐晋鞍之战后的事,晋侯派鞏朔向周王献捷,然而鞏朔并非周王在晋国的“命卿”,与礼制不合,因此不见鞏朔。但鞏朔已经到了王都,不见又不合适,于是让三公以诸侯克敌制胜后的告庆之礼接待他,这种礼要比“卿礼”低一等。这段记载中明确说出了“命卿制度”存在的事实。鞏朔不是周王所任命的上卿,因此单襄公说其“未有职司于王室”。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周王确实在晋国有任命的卿士。

又比如晋武公杀死晋哀侯时对栾共子说的一段话,意思是:如果栾共子不死,则带他去见天子,让天子册命他为晋国上卿,管理晋国的政治。晋武公的这段话,与鞏朔之事相互补充,反映出了命卿制度的一种模式。

另外,《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分鲁公以……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分唐叔以……职官五正。”祝、宗、卜、史、官司、职官五正都是周王所封,自然都是上卿,负责监管鲁国、晋国的政治、礼法等,这既帮助诸侯维护着地方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诸侯权力过大的作用。

西周王朝可谓是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它在商代制度的基础上,不断革新、创新,使得分封制度、王位继承制度、军事管理制度等各方面都重新确立了一套新的体系。而作为分封制补充的监国制度,则对后世职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5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