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兰亭序名声虽大,却有4个未解之谜

发布时间:2023/3/28 20:09:22   

《兰亭序》,名声之大,学书人无人不知,书外人,也少有不知。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等。东晋穆帝九年(公元年)三月三日,与、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今浙江绍兴)兰亭,会上各人做诗,《兰亭序》是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文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王羲之(—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东晋书法家。(图一)原籍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世称王右军。王兼善、、、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合称。

《兰亭序》原文如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学习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绕不过的经典。本课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百个字,着重讲解其不同寻常之处,深入理解书圣的高妙手法,体会圣教序的艺术魅力。适合具有一定书法水平和学习行书的书法爱好者学习交流。注重提升审美水平,掌握临习方法,不仅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获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

自从有了《兰亭序》,也就有了说不清的兰亭之谜。

一,身世之谜

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疾书此序,通篇28行,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他爱不忍释,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逸事趣闻。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何延之的《兰亭记》中写道: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豪夺不成,便改为巧取。他派监察御史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你如何能得?辨才情急之中便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萧翼回去复命,得到重赏,而辨才因失去真迹,非常难过,再加上惊吓过度,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此外,还有、、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唐太宗已作为殉葬品了。可是,据《五代史·温韬传》记载,五代耀州刺史温韬已经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所以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也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二,内容之谜

《兰亭序》是公认的书文俱佳的艺术品,其文章之美,清新淡远,意味悠长,在天地自然之间,追问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世说新语·企羡篇》刘孝标注引右军此文,称为《临河叙》,少《兰亭序》一百六十七字,二者之关系,之先后,之真伪等等,引发后人无数争论。

另外,在文辞方面,也有许多可探索之处,比如天朗气清,似是写秋天之景,金圣叹还作诗一首:

三春却是暮秋天,逸少临文写现前。

上巳若还如印板,至今何不永和年?

逸少临文总是愁,暮春写得似清秋。

少年太子无伤感,却把奇文一笔勾。

并说正因为如此,《文选》未收入《兰亭序》,此乃一家之言。也有人认为,春多气昏,是日天气清朗,故可书,据祁小春先生考证说,《晋书》中记载,此时气象状况是:三月,旱。正是天宇澄霁,神高气爽之时,王羲之用天朗气清是实写当时气候环境。

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9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