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监察器 >> 监察器前景 >>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的五大考题命题特点及解
近几年,高考文言文已基本稳定为五类考题:断句、文常、分析内容、简答题和翻译。其中前三为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畅字叔茂。少以清实为称,无所交党。初举孝廉,辞病不就。大将军梁商特辟举茂才,四迁尚书令,出为齐相。征拜司隶校尉,转渔阳太守。所在以严明为称。坐事免官。是时政事多归尚书,桓帝特诏三公,令高选庸能。太尉陈蕃荐畅清方公正,有不可犯之色,由是复为尚书。
寻拜南阳太守。前后二千石逼惧帝乡贵戚,多不称职。畅深疾之,下车奋厉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会赦,事得散。畅追恨之,更为设法,诸受臧二千万以上不自首实者,尽入财物;若其隐伏,使吏发屋伐树,堙井夷灶,豪右大震。功曹张敞奏记谏曰:“五教在宽,著之经典。汤去三面,八方归仁。武王入殷,先去炮烙之刑。高祖鉴秦,唯定三章之法。孝文皇帝感一缇萦,蠲除肉刑。卓茂、文翁、召父之徒,皆疾恶严刻,务崇温厚。仁贤之政,流闻后世。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则海内改观,实有折枝之易,而无挟山之难。群为旧都侯甸之国,园庙出于章陵,三后生自新野,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继世而隆。愚以为恳恳用刑,不如行恩;孳孳求奸,未若礼贤。舜举皋陶,不仁者远。随会为政,晋盗奔秦。虞、芮入境,让心自生。化人在德,不在用刑。”畅深纳敞谏,更崇宽政,慎刑简罚,教化遂行。
郡中豪族多以奢靡相尚,畅常布衣皮褥,车马羸败,以矫其敝。同郡刘表时年十七,从畅受学。进谏曰:“夫奢不僭上,俭不逼下,循道行礼,贵处可否之间。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不希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贵于世乎?”畅曰:“昔公仪休在鲁,拔园葵,去织妇;孙叔敖相楚,其子被裘刈薪。夫以约失之鲜矣。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虽以不德,敢慕遗烈。”
后征为长乐卫尉。建宁元年,迁司空,数月,以水灾策免。明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王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B.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C.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D.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参考原文标点: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曹,官名,汉代郡守有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预一郡的政务。
B.黔首,战国及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如《孔雀东南飞》“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
D.司空,古代官名,西周始置,周为六卿之一、即冬官大司空,掌管工程。
“黔首”是对百姓的称呼。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畅品格高洁,多次被人举荐。最初他因孝廉而被举荐,以有病为由不接受;大将军梁商举荐他,后出任齐相;太尉陈蕃推荐他,因此再次做了尚书。
B.王畅不畏豪党,敢于揭发他们。他实施严刑峻法,对贪赃一定数额财物而不自首承认的贵戚没收其财物,如果隐藏就严惩,比起之前逼迫贵戚的太守们,他是称职的。
C.王畅明辨是非,善于听取意见。功曹张敞劝谏他要以仁爱治民,施仁政,行教化,他深表赞同;对于学生刘表的进谏,他却认为不妥,没有采纳。
D.王畅生活节俭,能够以身作则。做南阳太守期间,他穿布衣,坐陋车,矫正郡中豪族们奢侈相攀比的风气;与弟子的交谈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节俭的人。
“比起之前逼迫贵戚的太守们”错,原文“前后二千石逼惧帝乡贵戚”,前几任太守都害怕帝乡的贵戚,而非贵戚被逼迫。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畅深疾之,下车奋厉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
(2)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虽以不德,敢慕遗烈。
(1)王畅对此十分痛恨,一上任就施展威猛,那些豪强有罪行的,没有不被追查揭露的。
(2)听到伯夷之风尚的,贪婪者变得廉洁,懦夫有了志气。我虽然德行不高,但也仰慕先人的遗风。
王畅字叔茂。年轻时以清廉朴实为人所称道,不与他人交结。起初被举为孝廉,以有病为由不接受。大将军梁商特地征召他为茂才,四次升迁至尚书令,后为齐相。后征召为司隶校尉,转渔阳太守。所在之处,都以严肃精明著称。因事获罪免官。当时朝廷政事多由尚书处理,桓帝特诏三公,命他们挑选有才能之人,太尉陈蕃荐举王畅,说他清廉公正,有不可侵犯的本色,因此他再次担任尚书。
不久又任命为南阳太守。前几任的太守都害怕帝乡的贵戚,(因此)多不称职。王畅对此十分痛恨,一上任就施展威猛,那些豪强有罪行的,没有不被追查揭露的。正赶上朝廷大赦,事情因此作罢。王畅追悔此事,重新制定法令,各个贪赃两千万以上而不自首承认的,没收(他的)全部财物;如果隐瞒赃物,便派官吏拆屋伐树,填井平灶,豪门大户颇为震动。功曹张敞上奏劝谏说:“五教在宽,已经写在经典之中。商汤说网开三面,八方归顺。武王进入殷都,先除去炮烙之刑。高祖以秦为鉴,只定三章之法。孝文皇帝被缇萦感动,去除肉刑。卓茂、文翁、召父等人,都痛恨严刑苛法,极力崇尚温和宽厚。仁贤之政,流传后世。(那些)明哲之君,鱼网可漏吞舟之鱼,然后日月星三光照耀于上,人物喜悦于下。说起来很远,但其效应很近。拆屋伐树,将十分激烈,虽然是要惩恶,却难以远闻。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明,施仁惠之政,则海内改观,确实如同折一树枝般容易,并无挟山之难。郡为旧都侯甸之国,园庙出于章陵,三后生自新野,士女沾染教化,百姓敬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世代隆盛。我以为急于用刑罚,不如施恩于民;不停地追查犯人,不如礼贤下士。舜用皋陶,不仁之人便远远离开。随会执政,晋盗逃往秦。虞、芮入境,谦让之心自生。教化在于德,不在于用刑。”王畅完全接受张敞的劝谏,改为崇尚宽和政治,简省刑罚,于是教化得以施行。
(南阳)郡中的豪族大多以奢侈相攀比,王畅平常是布衣皮褥,乘坐破旧车马,以矫正这种不好的风气。同郡刘表时年十七岁,跟从王畅学习。(他)劝谏王畅说:“奢侈但不超过上司,俭朴不接近下等,依道行礼,贵在可与不可之间。蘧伯玉以独为君子为耻。(府君)不迎合孔圣人的明训,反而仰慕伯夷、叔齐的小操守,恐怕是把自己放在世俗之上了吧?”王畅说:“以前公仪休在鲁为相,拔掉园中葵,赶走织妇(与织布的妻子离婚);孙叔敖为楚相,他的儿子披着皮毛砍柴。因节约而有过失的很少。听到伯夷之风尚的,贪婪者变得廉洁,懦夫有了志气。我虽然德行不高,但也仰慕先人的遗风。”
后被征召为长乐卫尉。建宁元年,迁升司空,数月之后,因发生水灾被免官。第二年,死在家里。
(一)文言断句,有“章”可循
1.通读语段,把握内容。
如: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群臣后皆莫敢言。(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
经过反复通读,先抓住要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这样做,结果如何,等等。
文中提到的人物有:“上”,“何”(根据选文出处,“何”指的是“萧何”),“功臣”。
文中的事件:综观全段,说的是“上”(汉高祖刘邦)以打猎为喻,向众功臣说明为什么“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
“上”为什么这样做?依据“上”的说法(“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可见在刘邦看来,萧何的功劳远胜于群臣。
这件事的结果:“群臣后皆莫敢言”,由此可知群臣最后接受了刘邦的观点。
2.确定词义,分析句读。
有些词语是属于上句还是下句,是“句”(句末停顿),还是“读”(句中停顿),需要考生运用文言知识反复研究。
如:“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酂侯”是专名,其间不能断;“上以何功最盛”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后面应当断;“酂侯”是“封为”的宾语,当属于上一句。又如“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至“大小各有差”处,一事已叙完,应断为“句”,其他为“读”。
3.利用句式,注意结构。
如:“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应断作“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又如刘邦的设喻“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应断为“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
4.注意标志,确定范围。
“曰”“云”“言”“乎”等是对话的标志。
如:文段中的“功臣皆曰”“上曰”等。另外,一定要注意“曰”后面的文字到什么地方为止。如“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的内容只能是“知之”两个字,“知猎狗乎”是刘邦的问话,不是功臣的回答。
5.常用虚词,作为参考。
常放于句首的:“盖”“夫”“故”“岂”
常放于句末的:“之”“也”“矣”“焉”“哉”“乎”“欤”“耳”“邪(耶)”等。
如:本段“何也”中的“也”,“诸君知猎乎”中的“乎”,“狗也”“人也”“功狗也”中的“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中的“至如”,都可作为断句的参考。
(二)文化常识,记忆有道
1.立足教材,注重积累。
高考试题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实际上大多是课内接触过的。如:
“有司”一词,在初中课文《出师表》和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出现过,而这也体现了高考在本考点的命题方向上对教材的 (笔者注:因字数限制,本文引用时文本有删节,下同)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解析]序言分为书序和赠序,本文显然属于后者。赠序往往就某一方面对后生晚辈进行鼓励,如《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亦如是。文章开头“校书郎章君,尝以其名望之来请字”一句,开门见山,交代了作序意图,下文具体阐释取字用意,关键是要理解“愿有所教,使得以勉焉而自勖者”一句中“勖”的含义,即“勉励”,教材中有“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篇者勖”(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答题时要善于联想,联系课内外相关知识点。
[参考答案]阐释取字用意,并借此勉励章望之。
2.概括主要情节
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韩愈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举选。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志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事,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钩致。君日:“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日:“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日:“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日:“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日:“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得一卷书粗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日:“足矣!”以女与王氏。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奇人”王适的四件“奇事”。
[解析]题干强调用自己的话概括,即不能照抄原文。王适奇在“怀奇负气”,未通达时“不肯随人后举选”;时来运转,他“缘道歌吟,趋直言试”,虽然“对语惊人”却未中第;落第后,卢从史遣客邀其出来做官,王适却以“狂子不足以共事”拒绝;最后叙写他抬高虚拟自己的身份“骗娶”得意中人。
[参考答案]①他喜欢读书,但不愿随着一般人那样去应举考试;②应考时边走边歌咏,对语惊人,却不被录取;③拒绝“狂士”征召为官;④虚拟官人身份骗婚。
3.概括形象(性格)特征
形象和性格不可截然而分。性格大体包括:(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傲等。(2)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3)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等。(4)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或思维迟缓、浅薄、没有逻辑性等。如所选文本涉及对象相对单一,则要概括出人物的多重特征,力求立体丰满。如提供的是群像(多人合传),则要辨析出对象的同中之异。
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
曾巩
康定初,先人寓南康,与李君居并舍。是时君年未四十,游余父子间,相好也。后十余岁,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又十余岁,君已退而家居,复见之山阳。又九岁,而君年七十有一以卒。明年,其孤仲熊自山阳抵京师,拜且泣曰:“顾得铭也。”余惟君游余父子间四十年矣,铭其可辞?
君姓李氏,讳丕,字子京。家故寒也。学为士,自君始。出举进士,中其科,得主楚之淮阴簿。岁凶,转运使调军食,用君主宿州籴。他州皆强赋,民犹不足,君随便开诱,粜者悦趋,籴最他州。迁宁国军节度,掌书记,转运使属君市翎毛,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他军州事,有不能决者,多属君,君所决者三十有八事。盖复太平州囚管寿活之,明通判歙州林璃无罪释之,类如此。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用荐者监兴元府税,急吏宽商,课赢十有七万。岁中,以岁次迁秘书丞,以课迁太常博士,以覃恩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杭州临安县,召为审刑院详议官,赐绯衣银鱼。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通判蜀州。蜀少事,然他州讼有积岁不能决者,转运使以属君,君所决八事,民信服之。迁尚书职方员外郎,监在京内衣库,枢密使田况奏用君删定马军司条贯,既成,诏加赏赉。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君乃决。
★请简要概括李君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解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首先要弄清文中写了相关人物的哪些事件。筛选要力求全面,以免挂一漏万。文章第一段主要写其对友情的珍视。第二段侧重叙写李君作为干吏的相关史实。或直接叙写,或侧面烘托,突出李君独到的施政能力。
[参考答案]①喜欢交友(或珍视友情);②为政灵活,便宜行事;③多谋善断,秉公断案。
4.提炼作者观点
文言也好,白话也罢,对于议论类文章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答刘正夫书
韩愈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日:“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绝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韩愈在答复刘正夫“宜何师”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请分条加以概括。
[解析]“哪些重要看法”暗示答案不止一点,第一段中“为文宜何师”“辞皆不同,宜何师”“文宜易宜难”已经明确标示三点。第二段提出“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强调要“见人所共见,发人所未发”,并以“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佐证之,即用功深,思想有创见,收名才远。
[参考答案]①学习对象应以古圣贤为师;②文章内容应不因袭陈词,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③选文方面不要过分 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成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竞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
★作者在文中对方希则流露出哪些情感态度?请作简要概括。
[解析]方希则以茂才人官,作者与之“形忘乎外,心照乎内”,然而三举进士不利,作者感慨其“命乎数奇”,“数奇”即“不偶”,即命运不好,命途多舛,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数奇,终身未得封侯。方希则落第后,“缙绅议者咸伤冤之”,而“君方澹乎冲襟”,说明方希则轻去就,看淡功名利禄。最后一段是赠序的常规内容,表达对晚辈的奖掖、勉励、祝愿、安慰、期盼等。
[参考答案]①对方希则命途多舛、仕途不顺的感慨;②对方希则看淡得失、胸襟豁达的赞赏;③对方希则一展所学、志气得伸的期盼(祝愿、安慰)。
7.勾连前人点评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文选》每篇选文后都附有大量后人对选文的精当点评,只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对此视而不见,仅仅从应试角度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翻译一些所谓的重要句子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文本的艺术匠心、思想精髓、人文价值几乎很少涉及。笔者以为,命题时如引入前人评点,引导考生在解读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才是八大家文选研读的真义。
《王平甫文集》序
曾巩
平甫自少已杰然以材高见于世,为文思若决河,语出惊人,一时争传诵之。平甫之文能特见于世者也。世皆谓平甫之诗宜为乐歌,荐之郊庙;其文宜为典册,施诸朝廷,而不得用于世。然推其实,千岁之日不为不多,焦心思于翰墨之间者不为不众,在富贵之位者,未尝一日而无其人,彼皆湮没而无传,或播其丑于后。平甫乃躬难得之姿,负特见之能,自立于不朽,虽不得其志,然其文之可贵,人亦莫得而掩也。则平甫之求于内,亦奚憾乎!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于诗,或长于诗不必有文,平甫独兼得之。其于诗尤自喜,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之,故诗尤多也。(选自《曾巩文集》)曾巩,字子固,南丰人。幼警敏能文,甫冠,名闻四方。登嘉祐二年进士第。巩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会官制行,拜中书舍人。为文章,上下驰骋,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时鲜能过也。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故不大用云。(选自《曾文定公本传》,有删改)
★明代茅坤认为本序作者借作序与王平甫“以诗文相感慨”(《唐宋八大家文钞》),请结合以上两个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析]清代张伯行先生评点本文时说:“迅笔疾书,在子固集中别具一格。”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作者与王平甫有着类似的人生际遇,惺惺相惜,借为其文集作序,抒其自身之悲愤也。明乎此,只要从文中找相关依据佐证茅坤的观点即可。
[参考答案]①两人文学经历相同,都以文名世,惺惺相惜。王平甫“少已杰然”而“以文能特见于世”;曾巩“幼警能文”,“甫冠”即“名闻四方”;②两人政治际遇类似,都不用于世(不得志),英雄同悲。王平甫“不得其志”(怀才不遇)而借诗抒发自己的愤懑;曾巩“偃蹇不偶”(仕途不顺),遭吕公著谗言而不获重用。
值得一提的是,文言文主观表述题赋分一般设定为3分或4分,考生要根据赋分值揣摩答案要点,答案力求精练,平时在自主阅读文言文本时有意识地从以上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自己组织答案,如此方能决胜高考,笑傲群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