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70岁入京为相,逼走董仲舒,坑死主父偃,

发布时间:2023/2/13 15:10:23   

公孙弘可能是刘彻最满意的一位丞相,因为即使公孙弘并无多少建树,甚至犯下了多次过失,都得到了刘彻的原谅,是刘彻的十三位丞相中少有的终死于相位者。公孙弘在仕途上的成功,既得益于他的特殊才干,又与刘彻的用人风格密切相关。

公孙弘出生在齐地菑川国薛县,身世贫寒。他年轻时在薛县的监狱当小吏,通晓法令,后来犯了罪而被撤职。公孙弘虽然身份低微,但他颇有天资,40多岁时,才开始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仍然学有所成。公孙弘既通法令又习儒术,儒法兼备的素养为他的飞黄腾达埋下了伏笔。而且,公孙弘奉养后母孝顺而谨慎,在菑川国备受赞誉。

但公孙弘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刘彻即位后,第一次招选贤良文学之士时,公孙弘已经60岁,被征为“贤良”,入京当了博士。可惜不久之后,公孙弘奉命出使匈奴,回国后向刘彻报告出使情况,不合刘彻心意。刘彻认为公孙弘无能,大发雷霆。公孙弘只好托言有病,辞官回家。公孙弘的第一次仕官经历虽然不顺利,但或许让他因祸得福,了解了刘彻的脾气,后来凡事揣测刘彻意图从而平步青云。

元光五年,刘彻下诏书,征召文学,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公孙弘以上一次出仕的失败为由拒绝受推荐,但他在菑川国的声誉很高,被菑川国坚决推荐给朝廷。公孙弘回到朝廷参加由太常主持的对策。太常是掌管礼仪的高级官员,或许公孙弘不忘法令的对策让太常不太满意,因此他的对策在所征召的一百多位儒生中被太常评为最差的一等。但是刘彻亲自阅览所有儒生的对策后,对公孙弘的见解大加赞赏,将公孙弘评为第一名。

刘彻有一个汉代人的通病,就是“以貌取人”。汉代人对相貌很重视,相貌气质良好的人容易受到青睐。对策后,刘彻再次见到公孙弘,被公孙弘奇伟的相貌吸引,再次让他担任博士,又派他代表朝廷执行使命。这次公孙弘被派到了巴蜀地区。

当时刘彻为了巩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在巴蜀地区设立了汉中、巴郡、广汉和蜀郡四个郡,又让巴蜀四郡开凿通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道路,希望进一步向西南扩张势力,但由于供给困难和天气湿热道路几年都未修成反而导致巴蜀四郡百姓民不聊生。西南少数民族又趁机数次反叛,朝廷出兵镇压只是空耗钱粮并无效果。巴蜀四郡的民怨沸腾让刘彻担心不已,于是派公孙弘到巴蜀地区考察。

公孙弘到巴蜀四郡转了一圈,回到朝廷后向刘彻夸大其词,称西南少数民族冥顽不灵且物产匮乏,征服的意义不大,建议刘彻暂时放弃经营西南而全力对付匈奴。或许刘彻并不想承认经营西南的不妥之处,在朝堂之上并没有认可公孙弘的意见。但公孙弘的汇报确实给了刘彻一个台阶下,既然西南少数民族不值得征服,刘彻便放缓了对西南地区的经营,让巴蜀四郡的形势得到缓解。虽然公孙弘此次执行任务表面上又一次触怒了刘彻,但实际上并未给自己带来麻烦。

可以想见,又一次触怒龙颜的公孙弘在日后的官场生涯里必然会更加小心谨慎,甚至玩弄起了法家所主张的权术。公孙弘老年才步入仕途,所见所闻自然比一般官员要广博,他的口头禅是“皇帝最忌讳心胸不宽广,大臣最忌讳生活不节俭。”前半句不知是公孙弘对刘彻的感激之语还是希望刘彻宽恕自己过失的心理寄托,但后半句公孙弘是身体力行的。他睡觉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把省下来的钱用于资助门客和朋友,借此获取了仁义廉洁的美名。

对于皇帝所提倡的忠孝仁义等伦理纲常,公孙弘更是做足了文章。后母死了,他按儒家礼制守丧三年。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他总是先开头陈述,让刘彻自己去做决定,从不当面驳斥刘彻,也不在朝廷上和意见不同的大臣争论。更重要的是,公孙弘不仅熟悉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能从儒家学说中找到依据作为掩饰。刘彻对公孙弘的这项特殊才能非常欣赏,在公孙弘从西南回朝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擢升他为左内史,让他掌管京城行政事务。

虽然在刘彻眼里,公孙弘是个恪守儒家道德的正人君子,但实际上也不乏心机。公孙弘知道刘彻很器重以耿直刚正著称的大臣汲黯,便私下结交他,上朝之前往往先探听汲黯的意见自己再加以准备,等到汲黯发言后,他就顺着汲黯的主张进行发挥,让刘彻对他另眼相看。

有时公孙弘与其他大臣一起约定要向刘彻发表同样的见解,但真见到了刘彻,公孙弘却见风使舵转而顺从刘彻的意图。汲黯对公孙弘的失信极为气愤,曾在朝堂之上痛斥公孙弘毫无信义。公孙弘并不惊慌,反而做出大义凛然的样子,回答说:“了解我的人就会知道我是忠臣,不了解我的人没办法理解我对皇上的忠诚。”刘彻看到公孙弘不屈服于群臣压力坚决服从自己,从此更加器重公孙弘,越是有人攻击公孙弘越是对他恩宠有加。

在如何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公孙弘确实比当时很多名臣更得要领。刘彻虽然提倡儒家道德,但他本人却没有儒家要求君主所具有的谦和仁慈,他最需要的人才其实就是能理解他的意图、对他能唯命是从的人。在朝堂之上斥责公孙弘的汲黯虽然颇有才干,被刘彻誉为“社稷之臣”,敬畏有加,但因为总是直言进谏始终不能得到公孙弘那样的重用。

元朔三年,御史大夫张欧被免官,公孙弘成为了新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监察百官。地位越高,公孙弘越是谨慎。公孙弘曾建议刘彻减轻对边疆的经营力度,而与朱买臣发生争论,朱买臣向他提出10个问题。公孙弘觉察到朱买臣代表着刘彻的意图,假装一个都答不出来。因为公孙弘非常清楚,做刘彻的大臣,违背皇帝意图是比无能更可怕的罪过。

公孙弘虽然畏首畏尾、缺乏政绩,又喜欢玩弄权术,但是在关键时刻总能用儒生的“谦恭”做挡箭牌,掩饰自己的缺点。公孙弘的“好朋友”汲黯曾指责公孙弘“位列三公,却盖布被,是沽名钓誉。”公孙弘于是谢罪说:“汲黯是九卿中我最好的朋友。他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刘彻认为公孙弘谦和有礼,索性让他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以谦恭的儒生形象示人的公孙弘,心中却不乏法家的阴谋权术,即使已经位极人臣,仍然玩弄心机以确保自己的地位。在当年被征入朝廷的儒生当中,只有公孙弘和董仲舒两人治《春秋》学。但学缘上的紧密关系并未让两人亲近起来。

相反,公孙弘深知自己的学养远不及董仲舒,而董仲舒的学问又被刘彻尊为官方统治思想,于是董仲舒成了公孙弘的眼中钉。当时的胶西王刘瑞是刘彻的胞兄,性情残忍,动辄杀害官员,天下人都把到胶西国做官视若畏途。公孙弘极力推荐董仲舒赴胶西国任国相,表面上看是推举董仲舒,实际上则是想借刘瑞之手除掉董仲舒。董仲舒有口难言,出任胶西国国相之后,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幸好刘瑞因为董仲舒的声名而对他尊敬有加。董仲舒躲过一劫,却难以施展抱负,最后还是以生病为名辞官了。

另一位习《春秋》学的儒生主父偃就没有董仲舒那样幸运了。主父偃是公孙弘的老乡,同样生长于儒学兴盛的齐地,在儒学上和公孙弘一样也是半路出家。他早年习先秦时最受欢迎的纵横术,也就是政治权术,但此时尊儒之风日起,主父偃又改学《春秋》等儒术,又兼习百家学问。

儒生们很瞧不起半路出家的主父偃,后来主父偃干脆直接上书刘彻,结果一年之中四次升迁,成为刘彻的朝廷重臣,“推恩”令就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的。主父偃深谙外儒内法之道,极力打压诸侯,虽然得到刘彻的欣赏,但他却也激起了诸侯的激烈反攻,在政治斗争中他又被政敌揭发收受贿赂,终于被刘彻收监审问。刘彻念在主父偃的功绩和才干,并不想杀他,但此时从不在朝堂上与人争辩的公孙弘却一反常态地挺身而出,坚持说不杀主父偃不足以谢天下。就这样,主父偃被株连九族。

其实排挤政敌并不能掩盖公孙弘缺乏才干与政绩的缺陷,但公孙弘关键时刻总能用儒生的谦逊蒙混过关。后来发生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的叛乱事件,公孙弘怕人弹劾他失职,于是主动谢罪辞职,受到了刘彻的挽留,最后终死在丞相之位上。

公孙弘以布衣之身而登上相位,这在当时无疑是一条爆炸性的新闻。汉初丞相均出自列侯,而列侯爵位都是受封者凭借自身或家族功勋而获得,实际上形成了功臣垄断相权的局面。功臣兼具声望、财势及人脉等各种政治资源,丞相出自此辈,自然容易导致相权强大,刘彻深受田蚡之苦,洞悉其中道理。

他任用公孙弘为相,一则尊儒,二则要利用朝中缺乏窦婴、田蚡之类勋贵之际,重新确立拜相规则,让缺乏根基的人出任丞相,不仅易于控制,也从根本上减少了相权膨胀的可能性。公孙弘拜相后,天下人不论出身,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布衣百姓,纷纷学习儒学。但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儒生,却往往只看到公孙弘因儒学而以布衣之身登上相位的表相,而忽视了公孙弘外儒内法、奉迎君意的政治手腕。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公孙弘是刘彻时期最成功的丞相。他洞晓刘彻的意图,事事迎合,甚至成功地用外儒内法的为官之道瞒过刘彻,既保持了宽厚谦和的儒生形象,又借刘彻之手杀主父偃、逼走董仲舒,除去政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3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