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监察器 >> 监察器市场 >> 当食品供应成为雅典人的后勤保障问题时,雅
引言
公元前年的一个春日,一支由40艘三层划桨战船组成的雅典舰队向北航行,奉命驶往克基拉和西西里。不寻常的是,船上载有一名平民,他心里盘算着一个秘密的计划。他就是狄摩西尼,克里昂的助手或门徒,新一代军事指挥官中的一员。和海军司令福尔弥昂一样,他也是锐气十足,富有创意,经常即兴产生一些奇思妙想。
公元前年,在希腊西部的战斗中,他就曾提议在当地招募士兵,从北面奇袭彼奥提亚。这是一条妙计,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雅典在战斗中惨败,名重装步兵阵亡。狄摩西尼不敢回去面对愤怒的雅典民众,就在那里留了下来,后来在与伯罗奔尼撒人和科林斯的一个殖民地的对抗中取得胜利,挽回了他在国内的声誉。他再次当选雅典十将军,但是任期要到夏天才开始。
在此期间,他又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计划。如果雅典能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海岸建立一个据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阿提卡不断遭受的侵袭。舰队的两位指挥官接到了神秘的命令:“驶往伯罗奔尼撒的舰队按照狄摩西尼的意图行事。”当经过皮洛斯时,狄摩西尼对两名指挥官说,要加强这里的防御,这样当地的梅西尼亚人和定居在科林斯湾的纳夫帕克托斯人就能够将其作为据点,去袭扰斯巴达人。
虽然两位指挥官不为他的建议所动,但恰好来了一场风暴,他们不得不去该港口避难。皮洛斯是一个天然的要塞,指挥官便下令让船员们加强岛上的薄弱防御,以打发时间。一周后,天气好转,舰队出发,狄摩西尼率领5艘三层划桨战船断后。当皮洛斯被占领的消息传出时,斯巴达的执政者震惊了。战船和步兵立即出动,前去驱赶雅典人。他们对皮洛斯发起进攻,同时派出名斯巴达重装步兵和黑劳士在斯法克蒂里亚岛登陆,以防止雅典人将其夺去作为永久基地。
狄摩西尼击退斯巴达人倒也不难,但他派出2艘三层划桨战船去将舰队调回。舰队赶来,一举将斯巴达战船击溃。这就意味着,岛上的斯巴达人已陷入包围。即使每名重装步兵都配备一名黑劳士,他们的总数也不会超过人。在重装步兵里,至少有人是上等公民或“平等者”。为阻止斯巴达本土派来的救兵,2艘雅典战船绕着斯法克蒂里亚岛全天候交叉巡逻。
损失那么多的斯巴达“平等者”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几位监察官亲自前来评估形势。很显然,岛上的斯巴达重装步兵和黑劳士无法获得自由。斯巴达提出休战,在此期间他们会停止敌对行动,并将舰队暂时移交给雅典人。斯巴达代表团乘坐一艘三层划桨战船前往雅典,他们提议结束战争,实现永久和平。
克里昂说服公民大会,坚持提出苛刻的合约条款。实际上,这完全是《三十年和平协议》废除的“陆上帝国”相关条款的重现。斯巴达使节提议进行私下会晤,但遭到了克里昂的拒绝。代表团只好放弃,悻悻离开。休战期结束,狄摩西尼声称斯巴达人有违规行为,拒绝归还他们的舰队。斯法克蒂里亚岛依然处于封锁中。谷物、葡萄酒和奶酪由潜水员和小船偷偷运送到斯巴达士兵手中。他们似乎能无限期地在围困中生存下来。
相比之下,食品供应开始成为雅典人的后勤保障问题。冬天来临,雅典人可能就会结束封锁。最后,事情有了关键性的变化,纯属偶然。雅典的士兵太多,皮洛斯空间又很狭小,雅典巡逻船上的水兵常常在斯法克蒂里亚岛的南端上岸,他们在那里生火做午饭。有一天,他们不小心引着了一部分树林。火势借助风力迅速蔓延。整个岛屿很快陷入火海之中。
没有了树林的遮挡,现在雅典人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岛上斯巴达人的具体人数,他们在岛中央唯一的水井边扎下的军营也一览无余。狄摩西尼此前一直在考虑发动进攻,而此时他有条件制订一份详细的计划了。时间就这么过去,似乎一切都很平静。而在雅典,民众却显得躁动不安。普通公民后悔他们没有接受和平协议,其实他们也是被迫拒绝的。克里昂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将一切归咎于一名政敌——大富豪尼西亚斯,他是在任的雅典十将军之一。
公元前年左右,尼西亚斯出生于一个中产阶层的商人家庭。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大笔财富。他的财产价值塔兰特,大量的奴隶在他获准特许经营的劳里昂银矿劳作,为他创造出可观的收入。他没什么个人魅力,缺乏主见。他笃信宗教,只有在神灵那里获得预兆后才肯做出决定。他不擅长演讲,人们觉得他是一个严肃无趣的人。然而,尼西亚斯十分热心公益,大力支持公众事务,因而深受民众欢迎。他强调要努力工作。
以克里昂为代表的政客蛊惑民心,善于投机,不值得信赖,与之相比,缺乏个人魅力反而对尼西亚斯更为有利。喜剧诗人喜欢拿尼西亚斯开玩笑。在阿里斯托芬的著作《骑士》中,他的“克里昂”说:我会对每名演讲者大声起哄,这足以吓坏尼西亚斯。另一位颇受欢迎的喜剧作家普律尼科司与阿里斯托芬同时代,他在作品中刻画了这样一个人物:我很清楚,他是最好的公民。他不像尼西亚斯那样卑躬屈膝,谨小慎微。
尼西亚斯继承了伯里克利强调防御的谨慎政策。在辩论中,克里昂指责尼西亚斯不作为。“如果我们的将军都是男子汉,”克里昂叫嚷道,“那么带领一支军队去活捉岛上的斯巴达人,就太容易了。”尼西亚斯反驳道:“就这些将军而论,克里昂愿意带谁走都可以,看看他自己究竟能有多大能耐。”克里昂认为这只不过是在耍花招,当即表示自己乐意接受这个命令。但他很快就意识到尼西亚斯是认真的,于是极力推脱。
但是他感觉公民大会态度坚决,便改变策略,接受了这个命令。他无所顾忌,盲目乐观,声称将在20天内把俘虏带回或者将其杀死。在场的人都笑了。在他们看来,克里昂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然而克里昂郑重地接受了命令,并很快就率领一支劲旅杀向皮洛斯。反对他的人都很高兴。倘若克里昂按照他们所预料的那样战败,他们就可以借机除掉他;即使他们打错了算盘,也可以将斯巴达人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正面是我赢,反面是你输。
克里昂在抵达皮洛斯后,当即表示支持狄摩西尼的计划(两人关系亲密,也许克里昂在雅典的辩论之前就已经了解情况)。他们足足等了一天。次日黎明前,他派出名重装步兵登陆斯法克蒂里亚岛。他们很快就占领了前哨基地。滩头阵地一建立,由重装步兵、轻盾标枪兵和弓箭手组成的人的后续部队随即赶到。雅典人向位于岛中央的斯巴达营地进发。轻盾标枪兵和弓箭手挫败了身着沉重盔甲、移动相对不便的斯巴达重装步兵。
红土乱飞,灰渣满地,就像起了大雾,遮蔽了斯巴达人的视线。他们只能逃进山顶废弃的堡垒中。一部分来自纳夫帕克托斯的梅西尼亚流亡者熟悉地形,将斯巴达人团团包围。斯巴达人身处绝境。请示了国内当权者后,他们投降了。最初斯巴达有名士兵,后来阵亡了人。剩下的人中,有人是斯巴达“平等者”,他们作为战俘被运往雅典。
雅典人竖起一座纪念柱以庆祝胜利。胜利者将其留在战场上,这是一个惯例。通常是把敌人的盔甲、胸甲等武器拴在一根木杆上,并将木杆矗立在山丘或高地上。部分缴获的盾牌会被送往雅典进行永久性展览。为了防止生锈,盾牌表面都涂上一层柏油。公元2世纪时,这些盾牌仍在展出,其中有一个是在集会广场出土的。纳夫帕克托斯的梅西尼亚人在奥林匹亚建了一座胜利女神像,今天雕像仍然矗立在那里。
结语
克里昂实现了自己疯狂的诺言。这个消息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最关键的一点是,在此之前斯巴达人从来没有投降过。修昔底德如此评价道:“战争中,再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更让希腊人吃惊了。”人们普遍渴望和平,两年之后才签订了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