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监察器 >> 监察器市场 >> 宋代重视庶民养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老年人是重要的社会群体,研究历史时期的老年人问题,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老年人当时的生活状况及社会处境,还能够通过这一历史问题的研究对当今社会妥善安置老年人并协调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家庭关系和谐等现实问题有所裨益。随着学界对社会生活史研究的逐渐深入,相关宋代老年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但是对于庶民老年人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故而以庶民老年人的视角考察宋代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及其实况,能够更加有力地深化宋代庶民老年人这一研究论题。
缘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孝文化的影响,庶民老年人在宋代社会政治、经济中的地位相对来说是较高的。但同时,缘于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一方面,使得老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因此引发的私有观念、价值取向变化,使得庶民老人在家庭和家族中的地位呈现降低走势。无疑又给庶民老年人的家族地位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所以,辩证、客观地认识宋代庶民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对当今社会老年人问题的妥善处置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庶民老年人概述
(一)庶民老年人入老标准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庶民,又称凡人、百姓等。龙登高认为宋代社会阶层主要由皇帝、特权阶层(包括品官、贵族、宦官和僧道)、良人和贱人,这四个阶层构成。”故本文讲的庶民多指无特权主体,显然这其中包括良人和贱民两个阶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庶民一词具体的内涵逐渐丰富起来。唐代“庶民阶层范围很广,它包括自耕农民、工商业者和处在社会下层贫困的知识分子等。”宋代承袭唐代,在庶民阶层具体内涵的表现上差别不大。先秦至隋唐五代,关于庶民老年人的年龄标准大体在五十岁至六十五岁之间,基本是以赋税缴纳与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参考依据。
老年群体的共性特征是被敬重与被照顾,但群体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含有众多的子群体。按照政治地位可分为致仕官员和庶民老年人。宏观言之,官员与庶民的入老标准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实际上,中国古代经常发生战争、灾荒等问题,该数字是人口死亡较为频繁的年龄段。这一状况同样影响宋人平均死亡年龄的高低程度。宋代不仅延续了隋唐乃至前代老年人的入老标准,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社会背景有些微变化,这一制度性标准也基本为后代所沿用,此后的朝代即基本以宋朝的入老标准为蓝本。如明代将老人划分为五个年龄段:“六十至六十九,七十至七十九,八十至八十九,九十至九十九及一百岁以上”老年人入老标准的最低限为六十岁。
(二)宋人观念中老年人特征及称谓
宋代沿袭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和风俗,上自国家政策,下至百姓家庭对老年人无不敬爱有加,以礼相待。在家庭中,晚辈的心目中,老人为一家之长,老人通常也被看作是家庭的象征和代表。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经济较前代有长足发展。宋代老年人不仅具有自先秦以来老年人的共有特征,还有其独有特点。
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为老年人的生活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他们不仅具有中国古代社会老年人的共性,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医学角度上,宋人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老年人的认识。从医学角度看,老年人到了迟暮之年,生理器官等逐渐衰竭,性情和生活方式开始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这是老年人的普遍特征。
两宋的经济较前代有了极大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承袭了唐人对老年人的称谓,且在此基础上出现更加多元的称谓。目前,鲜有著作较为系统和完整地研究宋代老年人的称谓问题,许秋华通过对宋人的九部笔记梳理,认为宋代“对老人的称谓词语较其他称谓多,有33种。”有老、翁、叟、丈、媼、婆、姥、妪,这8个主字构成专属老年群体的称谓。
二、宋代庶民老年人的政治地位
(一)庶民老年人的基层政治参与
政治地位系指“某一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判断某一政治主体政治地位高低的指标应包括权力、职位、政治影响力等多种因素。”宋代庶民老年人的政治地位是指在各种法律制度的规定下老年人所享受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参与程度,是老年人社会价值与社会地位的重要表现之一。宋代庶老参与政治程度相对较高,担任咨询、顾问和监察等职能的隐性作用较为明显。
但是对政治权利而言,政治地位的确立不仅表现为政治参与,还包括一些外在的形式,即通过授官赐爵或使老者担任闲散官职或授予荣耀性称号等优待庶民老年的政治行为或外在形式给予庶老以优待,亦即予以精神层面的充分肯定。同时,因庶民老年特殊的身份,其政治参与的形式大致分为两个层面,即基层政治参与和国家政治参与。
宋代庶民老年人参与基层或地方政治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基本延续宋代以前的做法。中国古代社会的庶民老年人,承担并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始自先秦时期齐国的“中里为校室,选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秦汉时期则设三老,“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为三老,乡一人。”所以,中国古代前期三老等职务,是庶民老年人代表官方参与并处理、解决地方事务的主要表现。
宋代庶老主要还是延续隋唐时期的职能,他们凭借自身年寿、品行等优势,承担处理地方乃至乡村诸多事务的职责,掌握一定的话语权。由于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时期,在此大背景下,庶老在基层政治参与中的作用更加地突出。
相比较唐代而言,宋代庶民老年人面临伦理式微等严峻挑战,他们的责任感凸显得更为强烈,诸如乡老陈赞等人的行为,他们尽其所能地阻止地方风气向着衰败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加主动、广泛且地参与到基层事务中去,实属不易。故而,宋代庶民老人积极参与地方事务,建言献策,协助地方事务正常运转,不仅是传承中国古代社会的优良传统,更是宋朝这一特殊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
(二)庶民老年人的国家政治参与
一般而言,老年人的人生经历较为丰富,对地方的风土人情了解颇广。加之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等原因,往往通过参与官方典礼,担任临时顾问的角色,起到资政、顾问、表率的作用,凸显出他们较高的政治地位。一般而言,参与国家政治运行的主体,多以高年官员或致仕官员为主。他们以上书言事,落致仕等途径参与国家事务。此类研究前人著述颇丰,在此不多赘述。此处主要讨论宋代庶民老年人参与政府或皇帝主导的政治活动。
有宋一代,经历晚唐及五代乱世后,太祖朝在隋唐礼制的基础上编修《开宝通礼》。随着时局的变迁,既有的礼制在运行中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尔后历代宋朝皇帝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礼制,如真宗朝的礼部、神宗朝的详定礼文所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制定礼仪的场所。宋朝在尊老优老的传统和祐文政策的背景下,以宣扬封建等级秩序为目的,制定五礼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及生活。
与前代不同,宋代庶老处于中国古代社会转型、传统伦理道德滑坡的大背景之下,因此他们的身份及作用在协调官民关系时凸显得更加明显和重要。自下而上来看,在宋朝浓厚的封建集权的政治氛围中,庶老凭借自身年龄及熟悉所在地方风土人情的优势,进而积极参与到地方事务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官府的政策得到及时调整。自上而下来看,宋代庶老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官府通过庶民老年人特殊的身份,间接地管控地方,维持社会秩序,甚或成为封建王朝维系统治的重要环节。
三、庶民老年人政治待遇
(一)主要形式:赐爵等与授任官职
自先秦以来,皇帝赐爵既是一种特殊待遇,更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宋代庶民老年人亦常受到皇帝赐予爵位的恩典。赐予高年庶民老年人爵位一般较低,且大多爵位不明晰,但相较普通百姓,无疑是对庶民老年人政治地位的充分肯定。
除赐爵,有时还会赏赐金带或银带。当然,诸如此类的冠带赏赐,常见于宋代皇帝赏赐官员,如“御前军班换前班,并赐涂金银带。”皇帝授赐涂金银带的对象基本为低级官员所享有特殊政治含义的荣耀赏赐。而宋太宗淳化四年“壬戌,召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
景祐二年,百岁老人张环随众进入京城上尊号,宋真宗因其高龄特赐“绢十疋,米五斛,紫衫银带,时父老上尊号者以百数,而环年百岁,视听不衰,特赐之。”相比较而言,将金银带授予百岁老人,实际上将高龄老人作为社会的一种象征和代表,彰显对他们政治地位的重视。
(二)辅助形式:旌表与抚慰等
旌表、抚慰等是宋代给予庶民老年人政治待遇的辅助表现形式,此类待遇具有临时性、偶然性的特点。在中国古代社会,旌表往往是统治者提倡封建德行与赞赏个人或群体名声气节的手段,多对孝子、贤人、隐逸和累世同居等予以大肆宣扬。
宋代政府给予庶民老人的政治待遇表现为诸如赐带、赐爵、授予闲散官职等主要形式和旌表、抚慰、宴享等辅助形式。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宋代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贫富差距的加剧,传统孝道遭到严重挑战等。
宋代对庶老的诸多政治礼遇,总体来说是对宋代庶老精神层面的充分肯定。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庶民老年人的社会地位,更重要在于进一步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但另一方面,宋朝政府给予庶老丰富而又具体的政治礼遇,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
结语:
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宋代经济的繁荣使庶民老年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提高,但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又引发了贫富差距的加剧、传统伦理道德遭到严峻挑战等诸多负面问题。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重要变化,追逐金钱,家族关系紊乱、淡漠的现象比比皆是。故而庶民老年人在一般家庭或家族中的地位有降低的态势。
总而言之,在宋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庶民老年人更多地融入到社会发展的之中。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有所提升。而与政治、经济地位相比,宋代庶民老年人在家族中的地位是有下降的趋势,此乃经济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双面性,也是宋代独具特色之所在。因此,理性地回顾和反思我国历史上的老年群体尤其是庶民老年人问题,将会为后世探讨和应对老年人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