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监察器 >> 监察器介绍 >> 纪检监察开启大数据时代全国首个案件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黄莺通讯员黄琴
今天(6月27日)下午,杭州市江干区纪委区监委审理辅助信息系统推进会暨全域开通仪式在彭埠街道举行,这标志着全国首个案件审理辅助信息系统在江干区全域开通,实现了省、市、区、街道四级一网贯通,纪检监察审理信息化落地到最基层。
据了解,今年以来,浙江省纪委省监委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开发建设审理辅助信息系统,实现审理业务全程线上流转,推动新时代审理工作。
江干区作为试点单位,目前8个街道纪工委均已开始使用该套信息系统。
今年2月起,从彭埠街道开始进行审理辅助信息系统试运行。
这套系统有什么好处?
对于使用者来说,便捷是第一感受。
“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通过信息化系统,明显提升了案件办理效率。”彭埠街道纪工委书记、监察办主任曹国富说。
他举例,彭埠街道纪工委在审理徐某违纪案件时,发现部分材料格式不一致。按以前做法,起草材料,并进行重新整理规范,往往要花费较多时间。“系统上线后,当我们把案件审理信息录入之后,系统可一键自动形成审理报告、处分决定等一系列材料。并实现一处录入,多处使用,一处修改,多处同步修改。一句话,方便好用!”
那对于外行人怎么理解这种方便?曹国富再次举例:卷宗一般都有好几卷,如果按照原来的做法,一开始有信息录入错误,那么后面就全部都错了,如果要改正非常复杂,按照人脑的处理,说不定就有漏改的卷宗,造成错误。但是有了新系统,一次修改,所有卷宗里有错误的内容就会全部修改掉。
不过,更重要是通过系统可以有效规范纪检监察审理工作,切实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比如,自动对案件进行程序监控,对于快到期限的,会自动发出期限预警。对于移送审理的案件,根据录入系统的材料实现自动审核,如不符合受理要求的,系统会自动提出不建议受理意见。
其次,从承办人到各级领导审核审批均在网上留痕,使案件办理过程全程有据可查。“网上操作不可逆,不能过后再修改或补充。这也对审理工作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江干区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潘洪说。
第三,系统智能化,还体现在以大数据库为支撑,对违纪违法情节相似的案件,通过要素抓取,自动审核认定违纪违法事实,再由人工进行确认。“这有效限制了自由裁量权,减少了审理过程中因人为因素导致定性量纪畸轻畸重的情况。”潘洪说。
这点又怎么理解?再用彭埠街道纪工委的工作举个例:在审理违纪党员杨某、郑某某等因醉酒驾驶机动车被法院刑事判决的案件时,在案卷有关信息录入后,经系统比对、分析,发现几个案件的共性问题,如违法事实相似,以及直接审理、不进行审理谈话等审理程序相同。“有了这个新发现,我们对之后类似案件的审理工作进行了优化调整。除把握好突出问题外,实施相同的审理环节,并充分参考系统给予的处分意见。”曹国富说,简单说,就是对于情节相似、后果相似的案件,尽量可以给予相似的处理,不会出现违法事实类似,但因为在不同地方不同人处理、结果有过大出入的情况。
据悉,该审理辅助信息系统将在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审理部门推广应用。这也意味着纪检监察工作开启了“大数据”的新时代。
“我们着眼向科技要力量,着力提升监督执纪问责科技含量,在全面推广系统应用工作上靠前一步、站高一位,加强分析研究,加强探索实践,努力为全省审理辅助信息系统应用乃至案件审理工作提供江干样本。”该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赵欣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