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器

盘点2022全国两会电力篇与可再生能源篇

发布时间:2023/1/10 21:37:08   
白癫治疗方法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6/9110779.html

电力篇

电网建设与电力技术的创新,有利于促进清洁能源利用高效化。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和新型用能设备广泛接入,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发生显著变化,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承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任务之一。

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围绕电力发展规划、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特高压发展、数字电网等方面提出诸多建议。

■需求侧资源应纳入能源电力发展规划

肖黎春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中分部 委书记

需求侧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跨部门协同,目前尚无有效机制,难以形成合力来支撑对资源的清单化管理。虚拟电厂技术、双向互动技术以及相关标准需进一步完善。当前,亟需通过市场化方式调动负荷侧资源积极性。比如部分省虽然出台了 策,但由于市场约束力不足、电价引导作用有限、用户资源分散等原因,难以应对较大和较长时间的负荷缺口,市场主体由于自身利益难以得到保证,参与度较低。

建议国家应对需求侧资源进行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在能源电力规划中明确提出阶段性的量化发展目标和约束考核机制;将能源电力规划从原来的侧重以“扩张保供”满足电力需求,转变为保证电力供应与环保低碳发展并重,充分发挥需求侧资源的巨大价值。

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协调各个部门统一出台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支持 策,并加强对各省级 府的管控和督导,压实各地方 府工作责任;督促各省级 府同步出台负控安装、分轮次接入、开关控制、运维责任、安全责任、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支持 策,并明确 策落地时间和实施细则。

■多方发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祁春风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承德供电公司安全总监、安全监察部主任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一场全方位变革,是极具挑战性、开创性的战略性工程。这涉及能源电力生产、传输、存储、消费全链条,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变革突破,需要 府部门、行业组织、广大用户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支持参与。

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能源电力行业协同工作机制,统筹研究制定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施路径。坚持电网“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体制优势,健全 府主导、企业实施、各方参与的能源电力规划体系,推动电力生产、传输、消费、储能各环节协同联动、有效衔接。加快健全完善能源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和辅助服务成本疏导机制,进一步理顺输配电价。

此外,积极支持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国家层面安排部署一批重大项目,加强清洁能源发电、先进输电等领域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进新技术示范应用,将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和示范工程纳入国家试点。

■把数字电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石

揣小勇

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 委书记、董事长

数字电网采用“微型传感+边缘计算+数据融合”等技术手段,实现“电力+算力”融合,推动传统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变革,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关键载体服务“双碳”目标。数字电网推动能源资产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数字化,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益,能够提升能源企业管控力、决策力和协同力。数字电网推动了“云大物移智链”与能源产业链深度融合,数字电网在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电力需要基础上,依托能源数据、通信系统、物联感知设备等融入数字乡村、城市、 府等渠道,成为全民畅享、 府治理流程优化的动力引擎。

建议将数字电网建设作为“数字中国”建设重要行动项:一是在国家层面相关 策文件中加强对数字电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任务部署,建设数字电网 实验室;二是支持构建以数字电网为核心纽带的新型能源数字生态,考虑在国家层面成立数字电网创新和产业联合体;三是支持数字电网与社会、 府 务深化对接,四是推动完善能源行业大数据治理体系,以能源大数据中心为抓手,重点培育能源电力大数据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等示范项目,加快实现数据确权、数据定价、数据保护,推动能源大数据与社会数据共享。

■建设江苏区域新型电力系统

龙翔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强省,肩负着为全国发展探路的重大责任。通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应对江苏能源资源匮乏、用能结构偏煤、节能减排进一步挖掘等挑战,将有助于破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源环境制约难题,为全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当表率、做示范。

建议围绕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后更大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平衡消纳需求,积极探索新型储能技术广泛应用,持续提升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电力网络与能源网络互联互通能力,形成源网荷储统一规划、协调运营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统筹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资源开发、多种电源协同发展和传统能源改造。构建以“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为主的电力市场体系,创新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在交易时间尺度、品种价格等方面交易机制。

针对江苏海上风电资源开发和集中式、分布式光伏建设等要求,选取条件成熟的典型市县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先导区,加快地市层面试点建设,实现技术突破、建设运维管理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实践先行样板。

■支持地方电力发展

秦春成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委书记

电力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命脉。河池是 的水电之乡,总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供应地。在建设龙滩、岩滩、大化三大电站过程中,库区共搬迁移民40.3万人,为国家能源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河池发电指标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建议国家大力支持地方电力发展,特别是加大对河池这样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地区和电源供应地的帮扶支持力度,给予一定程度的发电增量留存和优惠电价。

■加快构建“源网荷储”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

赵延庆

全国 协委员、辽宁省 协副主席

电力系统供应安全面临新挑战。新能源长期稳定提供电力保障的能力较差,且受气象数据滚动更新影响,新能源功率预测仍然与实际结果存在偏差。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高,新能源发电出力波动对供需平衡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电量充裕而部分时段电力紧缺的态势愈发凸显,即使在目前电力电量较为充裕的地区,随着新能源超常规发展,也将面临此类问题,受端地区将更加严重,尖峰电力供应面临新的挑战。

建议: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和 策体系。在国家层面,从加强网源协同规划、拓展需求侧响应、电力市场化改革、抽蓄储能等电价疏导等方面入手,加强顶层 策机制设计,构建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推动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市场机制和 策体系。二、进一步加大新型电力系统研究和建设投资力度。在新能源主动支撑、有源配电网建设改造、网源荷储协同互动、全电磁仿真建模等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性、前瞻性问题领域进一步加大研究和投资力度,在国家科技项目、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三、将新能源有关电网工程投资列为 策性投资。国家将新能源有关电网工程投资列为 策性投资,全额纳入输配电价核定(不考核输送电量和投资效率),保障电网投资能力和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支持安徽打造特高压电力枢纽

许启金

全国 协委员、国网安徽宿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带电作业班副班长

安徽电力供需连续三年红色预警,是全国最缺电地区之一,省内能源保供压力日益增大。目前安徽正加快非化石能源从补充性能源向替代性能源转变,“十四五”期间,全省预计新增风电、光伏发电装机万千瓦,年全省绿电供应总规模达到亿千瓦时左右,均较年实现翻番。

建议国家支持安徽打造特高压电力枢纽,着力解决跨省区输电通道责任利益机制不清问题,完善适应可再生能源广域输送的电网体系。加快落实陕电入皖送端配套电源,推动外电入皖第三直流规划建设,支持安徽打造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推动安徽电网从“长三角电力桥头堡”升级为“承接长三角新增外来电力的中心和省际转送枢纽”,满足安徽及长三角能源电力可靠供应。

■加快特高压发展延长水电消纳 策期限

吴德

全国 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

为了解决西南地区水电消纳在“内消”、“外送”、“存储”方面面临的新问题,充分发挥西南地区清洁能源的优势,建设美丽中国,促进共同富裕。

建议将现行水电消纳单一制输配电价 策延长到10年左右。同时,要加强水电消纳的通道建设,加快特高压直流、交流电网发展,促进水电等清洁能源在全国范围内的进一步优化配置,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优化市场化的议价机制,支持绿色载能企业与清洁能源企业通过既有的市场化交易平台协商议价,降低到户价格。按照“低碳受益、高碳付费”原则,探索收取“外送”绿色电费的可行性,助推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电网企业提前开展新能源项目接网消纳研究

施卫东

全国 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南通大学校长

“十四五”时期,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电网作为新能源消纳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平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需要电力系统在发输变配用各环节衔接顺畅,在源网荷储各侧协同高效发力,使各类能源在更大范围内开发、配置和利用成为现实。

建议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过程中,国家电网公司率先发布“双碳”行动方案,统筹兼顾能源保供和转型发展,并提出具体举措,体现了央企担当。南通地区有较为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希望电网企业一如既往地做好新能源并网服务,进一步优化电网规划,提前开展新能源项目接网消纳研究,提升电网消纳能力,满足南通地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需求。

■将“坚强电网”改造成“智能柔性电网”

沈南鹏

全国 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碳中和布局要做好“全国一盘棋”,重点“算好三本账”。一是算好“西能东输”的经济账,把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二是算好“产业转移”的效益账,不让西部在“存量减碳、增量避碳”的产业发展中掉队;三是算好“固碳增汇”的生态账,打通西部“点绿成金”的转化通道。

从能源领域来看,建议必须依靠基础研究突破来应对能源结构重大调整带来的挑战。首先,要实现大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进一步降低风、光等清洁能源的发电成本,必须依靠异质结、钙钛矿、高温超导材料等基础结构和基础材料的突破创新;其次,当风光等不稳定电源成为供电主力时,要保障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必须将现在的“坚强电网”改造成“智能柔性电网”,通过大量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引入AI和能量路由器等技术手段,增加多维度的储能单元,实现源网荷储各环节的智能、柔性调节。

■新型电力系统应与网络安全同步建设

严望佳

全国 协委员、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相比传统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风险存在显著不同,安全风险增加,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能源消耗型,转变为生态环保型引入新安全风险。二是从封闭专用系统,转变为开放兼容系统引入新安全风险。三是从行业内部运营,向社会外部拓展引入新安全风险。新型电力系统不再是一个单一封闭系统,是一个开放、互联的网络,面临更多安全风险。

建议,从总体国家安全观高度看能源安全,将传统电力安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962.html

------分隔线----------------------------